书迷阁

书迷阁>军工科技 > 四千三百七十八章 坚实而漫长的道路(第2页)

四千三百七十八章 坚实而漫长的道路(第2页)

“不行。”吴浩断然拒绝,“任何电子设备进入核心区域都可能触发未知响应。而且你看那些符号……它们像是某种界面,甚至是……协议入口。贸然接触,后果难料。”

“那怎么办?任由它继续激活?等它自己浮出地面?”

吴浩没有回答。他盯着屏幕上依旧倒挂的“星尘”,忽然问:“猕猴有没有表现出攻击倾向?或者对同伴的排斥?”

李婉快速翻阅实时行为日志:“没有。相反,‘云絮’在听到‘星尘’的动作后,已经从角落爬了过来,靠在它身边坐下,姿态放松,甚至轻轻抚摸它的脚踝??这是典型的社群安抚行为。”

吴浩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它们不是在害怕……它们是在理解。”

他猛地转身,抓起加密通讯终端:“接通西昌指控中心,我要申请启动‘盘古计划’二级权限。”

“盘古?”周向明震惊地看着他,“那是最高级别的文明接触预案!连火星采样返回都没启用过!”

“因为我们从未真正面对过‘前人类文明痕迹’。”吴浩声音低沉而坚定,“而现在,我们可能正站在门槛上。”

十分钟后,来自总装备部的特级授权抵达:允许动用“女娲-A型”多功能勘探平台,搭载量子退相干探测器与非电磁式传感阵列,执行近距离勘测任务。该平台采用全被动能源系统,依靠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通信使用中微子震荡调制技术,理论上可规避任何形式的电磁干扰。

更重要的是,它配备了一套特殊的生物交互模块??最初设计用于研究深海巨型章鱼的智能交流机制,如今却被首次应用于地外环境探测。

“把两只猕猴转移到主控舱隔壁的生物观测室。”吴浩下令,“确保它们能透过防辐射玻璃看到勘探机器人的操作过程。我要观察它们是否会主动引导我们。”

命令执行期间,吴浩独自留在指挥台前,调出了中国三十年来所有月球探测任务的原始遥感数据。他在寻找一个答案:为何偏偏是这里?为何是现在?

当他将历次轨道测绘的重力异常图叠加时,终于发现了端倪:在整个风暴洋北部区域,唯有此地存在一个持续衰减的负质量anomaly(负质量异常),跨度约四公里,呈扁平椭球状,中心正好位于撞击坑下方。这种现象通常意味着地下存在巨大空腔,且内部物质密度远低于月幔。

但更关键的是,该异常在过去五十年间以每年0。7%的速度减弱??换句话说,那个空腔正在被逐渐填充。

“它在苏醒。”吴浩喃喃道,“不是突然激活,而是……复苏。”

此时,“女娲-A型”已由“玉兔-X”重型运输车运抵现场,并完成部署。它外形酷似一只金属蜘蛛,六条机械腿末端装有超导磁钉,可在真空环境中实现绝对静音移动。头部搭载的太赫兹成像仪开始扫描阶梯入口,而背部展开的蜂窝状面板,则缓缓释放出数百个米粒大小的纳米探针,如同一群微型萤火虫,悄无声息地渗入地下裂缝。

三十分钟后,第一组无干扰图像传回。

画面中,阶梯通往一座巨大的穹顶大厅,高度超过五十米,内壁镶嵌着无数六边形晶格,每一格中都封存着某种透明凝胶状物质,内部漂浮着形态难以名状的物体??既不像生物组织,也不像机械构件,更像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过渡态存在。

而在大厅中央,矗立着一根高达三十米的柱状结构,表面流转着与月面辉光相同的蓝色光纹。柱体底部连接着复杂的网状管道系统,部分仍在微弱搏动,如同血管般输送着未知流体。

最令人震撼的是,柱体顶端悬浮着一颗直径约两米的球体,通体漆黑,却不吸收光线,反而以极慢频率脉动,每一次收缩都引发一次微弱的空间褶皱效应,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微型黑洞与白洞的共生体。

“这是……人造奇点?”余成武几乎说不出完整句子。

吴浩死死盯着那颗黑球,脑海中闪过一个古老传说:《山海经》中记载“烛龙眠于幽都,睁目为昼,闭目为夜”。古人是否也曾目睹过类似的存在?

突然,生物监测警报再度响起。

“报告!‘星尘’和‘云絮’同时站起,面向勘探机器人传回的画面,发出高频共鸣声!重复频率为每分钟67次,与黑球脉动完全一致!”

吴浩冲到观测窗前。只见两只猕猴并排站立,嘴巴微张,喉咙深处传出一种近乎超声波的震动音,身体随之轻微摇晃,宛如进行某种仪式。

紧接着,更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女娲-A型”平台上的纳米探针群,在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突然改变了飞行轨迹,纷纷朝着大厅西北角一处看似封闭的墙体汇聚而去。它们在墙面前方排列成一个复杂的立体图形??正是猕猴刚才倒挂时所模拟的空间姿态!

“它们在指挥机器人!”李婉激动得声音颤抖,“它们知道那里有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