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影视都市从四合院开始 > 第14章 艾米(第1页)

第14章 艾米(第1页)

阿千还不知道赵舒城已经决定让自己搬出去了,看到赵舒城跟莫小闵拥抱在一起,内心酸涩不已。

不过莫小闵没有继续留在赵舒城家里,很快就被赵舒城送回了家。

阿千看到回来的赵舒城,问道:“你怎么回来。。。

沙尘暴来得毫无预兆。

敦煌的三月本该是风和日丽,可那天清晨,天边突然翻起铁锈色的云层,狂风卷着黄沙扑向绿洲边缘的希望小学,操场上的国旗被吹得几乎撕裂,教室玻璃嗡嗡作响,像在承受某种无形的撞击。六个孩子却异常安静,他们并排坐在最后一排,作业本摊开在膝上,手中的铅笔正一笔一划描摹那扇梦中的门。

肖千喜抵达时,风势稍缓,但她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不是因为报告里提到的“重复梦境”,而是他们的眼神。那种深埋于瞳孔底部的光,她见过太多次了:那是被长期压抑后仍不肯熄灭的求救信号,是灵魂在黑暗中摸索出口时留下的微弱反光。

校长热依汗接待了她,是个维吾尔族中年妇女,嗓音沙哑却坚定:“他们从不交谈,也不哭闹,只是每天画同一幅画。我们请过心理医生,做过家访,可家长都说孩子‘懂事’‘听话’。”她苦笑,“可一个从不说话的孩子,真的叫懂事吗?”

肖千喜点头,放下背包,取出蓝箱徽章轻轻放在办公桌上。热依汗看到那枚泛着幽蓝光泽的金属牌,呼吸微滞,随即郑重地递上六本作业本。

她翻开第一本,扉页空白,背面却是密密麻麻的素描:一条幽深隧道,墙壁布满抓痕,地面散落着断裂的玩具、撕碎的照片、一只破旧童鞋。尽头是一扇木门,门缝透出金黄色的光,门外站着模糊的人影,手中高举白底黑字的牌子??“欢迎回来”。

第二本、第三本……每一幅构图几乎一致,唯有细节不同:有人在门边画了一只狗,有人添了气球,有个人在门框上刻了个名字,却被涂黑了大半。

“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画这个的?”肖千喜问。

“去年冬天。”热依汗说,“最先是艾力提出来的。那天他交作业时,本子反扣着,老师翻开才发现背面全是这幅画。后来其他五个也陆续开始画,像是……约好了一样。”

肖千喜心头一震。集体性梦境在心理学上极为罕见,通常出现在经历过共同创伤的群体中。她起身走向教室,脚步放得很轻。

推开门时,六个孩子同时抬头。没有惊慌,没有好奇,只有一种近乎宿命般的平静。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脸颊因干燥气候而泛红,手指关节粗大,显然常做家务。

她蹲下身,目光落在离她最近的女孩身上。她叫古丽娜尔,十二岁,扎着两条细辫,辫梢用红绳系着。她的画最细致:门缝的光里,隐约可见一桌饭菜,碗筷摆成心形,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里父母年轻,怀里抱着婴儿。

“这是你家吗?”肖千喜轻声问。

女孩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嘴巴,做了个“听不见”“说不出”的手势。

肖千喜心头一紧。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心语卡”??一套专为非言语儿童设计的情绪表达卡片,上面印着各种表情、场景与符号。她翻到一张“害怕”的图:一个孩子躲在柜子里,外面有阴影逼近。

“你们梦见的隧道,是不是就像这个?”

六个孩子齐齐点头。

她再翻到“光”那张:太阳升起,孩子走出山洞。

他们眼中骤然亮起光,纷纷举起自己的画,指向那扇门。

“门外面的人……是谁?”

孩子们沉默片刻,艾力突然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写下一串维吾尔文。热依汗翻译:“他说,是‘记得我们的人’。”

肖千喜呼吸一滞。

这句话背后藏着的,不是单纯的思念,而是被遗忘的恐惧??他们害怕自己曾存在过的痕迹被彻底抹去,害怕无人记得他们曾呼救过、挣扎过、渴望过被带回光明。

她打开录音笔,轻声道:“我是肖千喜,我来了。”

这一晚,她在学校宿舍住下。夜里风停了,但窗外沙砾仍在低语,像无数细小的脚步在徘徊。她将六幅画扫描存档,上传至“心语使者”云端数据库,标记为【集体创伤?潜在记忆封锁】。

凌晨两点,手机震动。是赵舒城发来的消息:

>“广州那位母亲醒了,已经能下床走动。她说等儿子回来,要亲手给他做一碗肠粉。另外,阿木尔的豆子地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命名为《听见》。”

她回了一个“好”字,正要入睡,忽然听见走廊传来??声。

开门一看,六个孩子站在月光下,手里攥着各自的作业本,眼神坚定。

她没说话,只是侧身让他们进来。

艾力走上前,从书包里掏出一叠纸,每一张都是那幅梦的变体。他指着其中一幅:隧道深处多了几个模糊人影,背对着门,蜷缩在角落。

“那是……以前的我们?”肖千喜试探着问。

他用力点头,然后拿起笔,在新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们被关过地下室。**

她的心脏猛地收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