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活着看见孙女考上大学。”术前谈话时,她拉着夏书的手说。
这句话,重重砸在他心上。
第二天清晨五点,手术室灯火通明。李泽会破例提前到场,亲自参与麻醉诱导。由于患者肺功能极差,插管过程异常谨慎。体外循环启动后,夏书主刀,李泽会在旁指导。当锯开胸骨那一刻,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钙化严重,主动脉壁硬如石头,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出血。
“慢一点。”李泽会低声提醒,“用小圆刀剥离。”
整整两个小时,团队像在雷区排爆般小心翼翼。切除病变瓣膜后,植入国产生物瓣。超声确认启闭良好,无反流,跨瓣压差仅6mmHg。
停机那一刻,监护仪上的曲线稳定回升。所有人相视一笑。
术后第七天,老太太第一次坐起来吃饭。她捧着碗,看着窗外阳光,喃喃道:“原来还能这样喘气,真好。”
病房外,夏书收到一条短信:远程随访平台提示,第一位入组患者六个月复查结果出炉??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8%回升至56%,活动耐量显著改善,已重返田间劳作。
他靠在墙边,闭上眼,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两周后,一篇题为《国产瓣膜六年耐久性存疑:动物实验数据涉嫌造假》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作者自称是某医疗器械公司前研发人员,爆料称该项目所用材料的加速老化测试并未达标,却仍对外宣称“预期寿命十年以上”。
文章附带几张模糊的实验室记录截图,虽无法核实真伪,但已引发轩然大波。社交平台上,“拿病人试药”“草菅人命”等言论甚嚣尘上。更有媒体致电医院要求采访,措辞尖锐。
医务处再次紧张起来。院长连夜召集班子开会,有人提议暂停项目,待澄清后再重启。
当晚十一点,李泽会独自坐在研讨室,面前摊着那份原始实验报告。他一页页翻看,眼神愈发凝重。忽然,他拿起电话拨通质检负责人:“把所有原始数据备份盘送来,我要亲自核对。”
凌晨两点,数据还原完成。结果显示,确实存在一次编号为D-20230914的老化测试中途终止记录,原因是设备突发故障。但后续已在第三方实验室重新补测,并通过认证。
“问题不在数据本身,而在信息披露不完整。”李泽会沉声说。
第二天上午,夏书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他当众播放完整实验流程视频,展示第三方检测报告,并宣布即日起开放全部原始数据供同行评审。
“我们可以接受质疑,但不能容忍污蔑。”他直视镜头,“如果有人真正关心患者利益,请站出来对话,而不是躲在键盘后散布恐慌。”
现场记者沉默良久,有人举手提问:“如果未来发现瓣膜提前退化,你们怎么办?”
“召回。”夏书答得干脆,“并免费为患者更换。这是我们对生命的承诺。”
发布会结束不到一小时,国家药品评价中心发布公告,支持三博医院公开透明做法,同时启动专项核查程序。三天后,核查组出具结论:未发现数据造假行为,项目继续推进。
风波平息,但夏书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人心的偏见与信任的脆弱。
春去夏至,蔡巧君临产在即。某个傍晚,夏书陪她在公园散步。夕阳西下,湖面泛着金光。她忽然停下脚步,摸着肚子笑了:“他动得好厉害,是不是急着出来看看这个世界?”
夏书蹲下身,耳朵贴在她隆起的腹部,听见一阵轻微而有力的心跳声。
那一瞬,他仿佛看见无数个相似的画面:手术台上跳动的心脏、监护仪上起伏的波形、新生儿第一声啼哭、老人握住孙儿小手的笑容……
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成了世界上最美的旋律。
一周后的深夜,蔡巧君破水入院。顺产过程顺利,凌晨四点十五分,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寂静??男孩,体重3。2公斤,Apgar评分满分。
护士把他抱给夏书时,他望着儿子皱巴巴的小脸,眼泪无声滑落。
“叫什么名字?”护士笑着问。
夏书低头看着怀中的婴儿,轻声道:“夏光。”
晨曦微露,李泽会推开产科病房门,手里提着保温桶。“听说今天当爸了?”他笑呵呵地说,“给你炖了鸡汤,补补元气。”
夏书起身相迎,眼中仍有疲惫,却满是光芒。
李泽会走到床前,看着襁褓中的孩子,久久未语。良久,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碰了碰婴儿的小手。那小小的手指竟本能地抓住了他的食指。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这小子,抓得还挺牢。”他说。
窗外,朝阳升起,照亮整座城市。远处三博医院的楼顶,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手术室内,新的一台手术已经开始;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分析最新一批材料疲劳数据;病房中,患者握着家属的手,笑着说:“我又能走路了。”
生命从未停止流动。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群人用青春、热血与信念编织而成的守护之网。他们不求铭记,只愿更多人能在黎明到来之前,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风依旧吹,光依旧照。
那颗名为“希望”的心脏,正随着时代的脉搏,强劲而坚定地跳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