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天唐锦绣 > 第二二零一章 神君失控(第2页)

第二二零一章 神君失控(第2页)

不止是他手中的残片,就连悬挂在窟前檐下的数十枚风铃,竟同时轻轻震颤,发出细碎悦耳的叮咚之声,仿佛整座石窟都在回应这稚嫩的歌声。

伊刹利眼中闪过一道光。

“我们去北疆。”他决然道,“但不是带兵,不是讲理,而是去‘播音’。”

“播音?”

“对。”他嘴角浮现一丝笑意,“让他们听见自己早已遗忘的声音。”

七日后,两人启程北上。随行者不多,仅有十二人:三位盲眼歌者、两名失语舞者、四位擅长模仿各种方言与情绪的口技艺人,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天生能以和声引发他人泪流。他们不携兵器,只带乐器??陶埙、骨笛、铜锣、羊皮鼓、竹琴、铃铛、甚至一口用来煮饭的铁锅。

沿途,他们不停停留。每至一村一镇,便搭建简易“听心坛”,邀请百姓讲述最近的梦境。他们发现,自从北疆传出“肃音军”消息以来,许多人夜里都做着相似的梦:被锁住喉咙、在无声世界奔跑、听见亲人在远方呼救却无法回应……

他们将这些梦境编成短曲,配上简单旋律,教给孩童传唱。又请画师绘制成“梦图谱”,由信使送往前线边镇。有些士兵收到后起初警惕,以为是敌方蛊惑,可当他们在夜哨时无意哼起那支小调,竟发现自己紧绷的心绪逐渐松弛,甚至忆起家乡母亲唤乳名的声音。

与此同时,伊刹利设计了一种“共鸣信标”??用空葫芦掏净内瓤,内置一根极细的银丝,末端系一枚微型铜铃。将其埋于地下,上方覆盖特制陶盆,一旦方圆百步内出现集体歌唱或强烈情绪波动,银丝便会因空气振动而颤动,铃声透过土壤隐约传出,如同地底心跳。

他们在狼居胥山周边秘密布设了三十六处信标,形成环形网络。每当一处响起,邻近便会感应共振,最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一个月后,突厥首领果然发动“肃音誓师”。数千战士齐聚山谷,焚香祭天,宣誓效忠“清净律令”。主台上,一名黑袍祭司手持崔恪遗印,高声宣告:“从此刻起,此地禁绝一切杂音!唯有统一步伐、统一口号、统一呼吸,方可成就铁血雄师!”

就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

东南方,一座被强制封闭的村落里,有个小女孩偷偷爬上屋顶,对着星空吹响麦秆哨子。她父亲昨日因私下哼歌被罚跪三日,她只想让他听见,家里还有人在发声。

西南角,一名汉人俘虏趁守卫不备,在岩壁上敲出摩斯般的节奏,竟是当年长安上元节那场即兴合奏的开头鼓点。

正北方,一群被迫加入肃音军的年轻胡族士兵,在换岗途中互视一眼,突然齐声哼起童年牧羊时的对答歌。起初微弱,继而壮大,竟盖过了号角声。

而最惊人的是??

地底之下,三十六枚信标逐一苏醒。先是轻微震动,继而银丝狂舞,铜铃齐鸣。那声音并不响亮,却穿透岩石与冻土,直抵人心深处。许多士兵莫名心悸,眼前浮现幼时母亲哄睡的画面;一些将领突然捂住耳朵,嘶吼着“闭嘴!都给我闭嘴!”仿佛体内有两种声音正在搏斗。

伊刹利与铃师藏身十里之外的沙丘顶端,手持一对天然水晶耳扩器??据说是静娘当年采集昆仑雪脉晶石所制,可捕捉极细微的情感频率。

“听。”伊刹利闭目低语。

铃师屏息。

风中,传来遥远却清晰的声响??不是战鼓,不是呐喊,而是一阵参差不齐、却无比真实的歌声。有人走调,有人抢拍,有人泣不成声,可每一个音符都源自肺腑。

那是人类最原始的抵抗:**以真实对抗控制,以混乱守护自由,以脆弱证明活着**。

三天后,边关快报传至长安:肃音军内部爆发哗变,多名高层死于内斗,残部四散。据降卒供述,最后一夜,全军营地突然响起“地下哭声”,士兵纷纷梦魇,疑为神罚,军心彻底瓦解。

皇帝阅毕奏章,久久不语。最后提笔朱批八字:

>**声不可禁,心岂能囚?**

自此,天下再无大规模声控之举。偶有地方官试图恢复旧制,百姓便自发聚集,击鼓鸣锣,唱起《无谱谣》??那首没有任何固定旋律、全凭当场情绪即兴发挥的歌。官府不敢镇压,只得默许。

又过五年,伊刹利病卧于江南一座水上听心舟中。窗外细雨如织,湖面浮着薄雾,偶有渔歌飘来,断断续续,却自在悠然。

铃师坐在床边,握着他枯瘦的手。

“你觉得,”她轻声问,“静娘会满意吗?”

伊刹利喘息片刻,嘴角微动:“她从不要求结果……她只希望,有人继续听下去。”

话毕,他闭上眼,呼吸渐缓。

铃师俯身,在他耳边哼起那段最初的光影节奏。

忽然,舱内悬挂的一枚铜铃,轻轻一颤。

叮??

雨停了。

湖面倒映出云层裂开的一线晴光,宛如天穹睁开一只温柔的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