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神话版三国 > 第四千八百二十三章 后续安排(第2页)

第四千八百二十三章 后续安排(第2页)

她立刻联系敦煌研究院,请他们彻查第220窟是否有隐藏夹层或暗格。同时,她让技术组将童谣旋律转化为声波频率,发送至“记忆复兴学校”在全球设立的十二个监听站??这些站点原本用于捕捉自然界的低频振动,如今却被用来倾听“沉默者的回音”。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个回应来了。

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的一座废弃气象站,监测到一段异常的地鸣。当地科学家起初以为是地震前兆,但当他们将数据导入声纹分析系统后,却发现这竟是一段被大地封存的歌声??正是《卡兰之谣》的变奏版,节奏缓慢,像是从很深的地底传来,带着冰层挤压的杂音与哀伤。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研究人员试图定位声源时,卫星图像显示,在那片无人区的中心,积雪之下竟隐约浮现出一座环形结构,形状酷似祭坛,直径约百米,边缘排列着十二根石柱,每根柱顶都嵌着一块晶莹的玉石。而最中央,立着一支断裂的芦笛,已被冰封千年。

消息传回南京,晓禾当即决定前往。

出发前夜,她在“阿婆树”下点燃一盏纸灯,轻声说:“卡兰,我们要去找你了。这一次,不会再让你一个人等。”

次日清晨,探险队启程。随行的有阿依古丽、地质学家、声学专家,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那位内蒙古老牧民的儿子,如今是一名民族音乐研究者。他带来了父亲拼接复原的骨笛,并坚持要亲自吹响它,作为与“卡兰”对话的媒介。

飞行途中,陈曦闻从火星轨道发来讯息:“共情场再次波动。这次的目标坐标,与你们一致。建议携带量子录音仪,以防记忆信息以非物理形式存在。”

晓禾回复:“我们带上了人心。”

抵达西伯利亚后,暴风雪肆虐。队伍艰难前行,依靠无人机热成像锁定祭坛位置。当他们终于站在那片冰封之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祭坛完整得诡异,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十二根石柱上刻满了与敦煌壁画风格相似的飞天图案,但这些飞天手中捧着的不再是乐器,而是各种日常物品:一碗饭、一封信、一双布鞋、一本旧课本……每一幅都标注着名字和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而在中央的芦笛旁,有一块未被冰封的石板,上面用炭灰写着一行字,墨迹新鲜得如同刚写不久:

**“我等了你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晓禾跪了下来。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回声集》,翻开空白页,颤抖着写下第一句话:“卡兰,今天我们来了。”

就在此刻,老牧民之子举起骨笛,深吸一口气,吹响了《卡兰之谣》的第一个音符。

笛声穿透风雪,直入苍穹。

刹那间,天地变色。冰层下传来剧烈震动,整座祭坛开始发光,玉石逐一亮起,形成一道螺旋光路,汇聚于中央芦笛。那支断裂的笛子缓缓升起,悬浮空中,自行拼合,发出共鸣。

紧接着,一个半透明的小女孩身影浮现??身穿粗布衣裙,头发扎着褪色红绳,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她伸手接过芦笛,轻轻吹奏起来。这一次,不再是童谣,而是一首完整的乐章,旋律温柔而坚定,像是在诉说等待、原谅与重逢。

所有队员都听见了内心最深处的记忆:有人想起了童年丢失的宠物,有人想起了未曾道歉的母亲,有人想起了战乱中失散的亲人……泪水在寒风中结成冰珠,却无人擦拭。

阿依古丽哽咽着打开录音设备,却发现仪器毫无反应??这不是物理声波,而是纯粹的情感共振。

“她不需要被记录,”她喃喃道,“她只需要被听见。”

晓禾走上前,轻声问:“卡兰,你想让我们做什么?”

小女孩停下笛声,望着她,眼神清澈如泉:“帮我找到姐姐的墓。她葬在绿洲尽头,胡杨林下。那里有一块无字碑。我要在上面刻一首诗,告诉她:我一直都在听她的歌。”

队伍立即调转方向,根据古地图与星象定位,奔赴甘肃西部荒漠。十日后,他们在一片枯死的胡杨林中找到了那座无字碑。碑身斑驳,却被人为清扫过,显然有人常来。

晓禾拿出刻刀,正欲动手,碑面忽然自行裂开一道缝隙,从中滑出一卷羊皮卷。展开一看,竟是乌尔娜晚年亲笔所写的遗书:

>“我活到了九十三岁。

>我走遍河西走廊,唱遍千首歌。

>可我知道,真正该听的人,从来没能听见。

>我的女儿问我:‘外婆为什么总对着沙漠唱歌?’

>我说:‘因为风会带给她妹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