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乌龙山修行笔记 > 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是我杀的(第3页)

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是我杀的(第3页)

阿舟沉默良久,终于点头:“这条路,比通向史核更险。”

“可总得有人走。”韩念微笑,“况且,我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话音刚落,远方天际,第一架海外承忆使团的航班划破云层,降落在首都机场。舱门开启,艾米丽?陈手捧一束蓝花走下舷梯,身后跟着来自五大洲的同行者。他们不会说同样的语言,但他们胸前都别着同一朵花,代表着同一个信念。

同一天,全国一百零八所中小学自发举行“记忆晨读”,学生们齐声朗读各自祖辈的真实故事。广播声传遍街巷,连路边摊贩都停下手中活计,静静聆听。

而在某个偏僻山村,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拄拐走到村口老槐树下,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纸条,上面写着几个模糊名字。他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同志们,我对不住你们……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说……但现在,我想说了。”

风吹过,蓝花瓣拂过他的白发,轻轻落在那张纸上。

几天后,赎忆塔前立起一块新碑,无字。

据说,那是留给未来的空白。

韩念每日清晨都会来此站一会儿,不说话,只是看着来往行人。越来越多的人敢谈论过去,敢追问真相,敢在朋友圈发一句:“我爸当年是因为说了实话被抓的。”

有人问他:“这样下去,会不会天下大乱?”

他摇头:“不会。真正让人动荡的,从来不是记忆,而是长期压抑后的突然释放。但我们不是在制造混乱,是在疗伤。伤口结痂前总会渗血,但只要不停止清洗,终会愈合。”

某夜,他独坐塔顶,提笔写下一段话,投入风中:

>“我不求人人伟大,只愿你不沉默。

>不求你揭竿而起,只愿你在孩子问起时,不说‘忘了’。

>记住,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而每一朵为你而开的蓝花,都是某个亡魂对你轻轻说了一声:谢谢。”

翌日清晨,有人发现这段文字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墙头、课本、公交车椅背、医院走廊公告栏……甚至南极科考站的玻璃窗上,也凝结出了这行冰字。

与此同时,那七个国家的承忆者陆续在当地建立起“记忆角”??公园长椅、废弃电话亭、旧书店角落,任何一处安静的地方,放上一支玉骨笔(虚影形态)和一本空白册子,供路人写下想记住的人或事。短短半月,仅伦敦一处就收集了超过两万条留言,其中一条写道:“妈妈,你说你不怕死,只怕被人忘记。我现在每天都在跟邻居讲你的事,你放心。”

最令人震撼的是,俄罗斯的安娜?李在西伯利亚劳改营遗址举办了一场露天诵读会。当她念完最后一个名字时,暴风雪骤然停歇,极光在夜空绘出一行清晰汉字:“**归来。**”

而在国内,那位曾拍案怒吼“必须摧毁赎忆塔”的将军,在连续七夜梦见自己年轻时下令枪决一名女学生后,终于崩溃。他脱下军装,徒步三百里来到乌龙山脚下,跪在蓝花丛中,递上一份厚厚忏悔书,请求录入《人间录》。

韩念收下了。

他没有见他,也没有评价,只是让人把书稿埋入塔基之下,并在地面种下一株蓝花。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有人骂他宽容过度,有人赞他胸怀如海。但更多人开始思考:如果连一个刽子手都能悔悟,那我们这些旁观者、沉默者,又该如何自处?

一个月后,首部全球版《人间录?共生卷》正式发布。内容不分国籍、种族、立场,只收录真实口述。封面是一朵蓝花,背景是地球经纬线交织而成的记忆网络。

发行当天,全球十七个城市同步举行朗读会。人们用母语念出陌生人的故事,泪水与掌声交织。

韩念没有出席任何一场。

他在乌龙山一间简陋教室里,给十几个山村孩子上课。黑板上写着两个大字:

**铭记。**

一个小女孩举手问:“老师,要是没人记得我怎么办?”

他蹲下来,平视她的眼睛,轻声说:

“只要你记得别人,就会有人记得你。

就像蓝花,从来不问种子是谁撒下的,

它只管开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