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医路坦途 > 第九百零三章 贷款上班(第1页)

第九百零三章 贷款上班(第1页)

“选将要慎重,尤其是你长期不能在这里,但这里的工作关系又纷乱错杂,如果选不到一个合适的主持工作的团队领导。那么,最终的结局不是打官司,就是最后黄摊子。

这次的合作,上级是给予了高度重视的。

。。。

晨光透过苍北医院行政楼的百叶窗,在张凡办公桌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影子。他坐在桌前,手指轻敲着键盘,将昨夜写下的那条群发消息整理成项目纪要的一部分??“‘光影伙伴’计划启动动员令”。窗外,初夏的风卷起几片梧桐叶,掠过花园里新开的鸢尾花丛。远处儿科病房阳台上,几个戴着眼镜的孩子正踮脚放飞纸折的蝴蝶,它们在空中翻飞片刻,有的坠入草坪,有的被风托着,飘向更高的天空。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阿?发来的语音,背景音里夹杂着山溪流淌的声音:“阿朗叔叔,我今天教妈妈认字了!她念出了‘光’和‘眼’,虽然声音很小,但她笑了。”语音末尾还有一声清脆的铃响,像是挂在门框上的银片相撞。张凡闭上眼,仿佛看见那个瘦小的身影坐在火塘边,用铅笔一笔一划地带着母亲描摹汉字的模样。他知道,那一笔一画,不只是识字,而是一种命运的逆转仪式。

他回了一条语音:“告诉她,你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点亮世界的灯芯。”

刚发送出去,闫晓玉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额前碎发微湿,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怒江那边传来新数据,”她把文件放在桌上,“‘家庭依从性追踪模块’上线一周,木戛寨患儿平均戴镜时长达到了每日六小时三十七分钟,超出预期目标近百分之四十。更关键的是,系统捕捉到三次用药异常预警,村医及时干预,避免了两例继发感染。”

张凡点点头,目光落在其中一份图表上。一条曲线缓缓上升,标注着“视觉功能改善率vs。家庭参与度”,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什么?”他轻声问。

“说明信任一旦建立,科学就能扎根。”闫晓玉坐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昨天我去幼儿园做回访,有个四岁的小女孩问我:‘老师,如果我不戴眼镜,我的蝴蝶会不会死掉?’我说不会,但会睡着。她立刻跑回家,拉着妈妈一起看平板里的护眼动画。你知道吗?她妈妈以前坚决反对戴镜,说那是‘鬼镜’,现在却成了‘护眼妈妈团’的召集人。”

张凡笑了。他知道那只“蝴蝶”早已不再是医学隐喻,而是成为了某种集体信念的象征??一种关于希望可以被唤醒、光明可以被传承的信仰。

正说着,院长来电,语气罕见地急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今天上午抵达昆明,下午要来医院实地考察。他们特别点名想见你,还有……看看‘萤火方舱2。0’的原型机。”

“这么快?”闫晓玉皱眉,“设备才刚完成内部联调。”

“那就让它更快一点亮出来。”张凡站起身,“通知技术组,把移动诊疗车开进主楼前坪,现场演示太阳能充电与离线诊断流程。另外,调取木戛寨、塔县、青海三个站点的实时数据流,做一次跨区域远程会诊模拟。”

十一点整,银灰色的“萤火方舱”稳稳停靠在门诊大楼前。车身线条流畅,顶部铺设的柔性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光泽。车门开启时,内置AI语音响起:“欢迎进入光影守护者空间。”车内配备全自动屈光筛查仪、便携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恒温冷链储药柜,以及一套可切换二十六种民族语言的交互系统。最令人瞩目的是中控屏上方镌刻的一行小字:“每一束光,都曾穿越黑暗。”

代表团arrivedpreciselyattwo点十五分。为首的是一位金发女性,名叫艾米丽?陈,华裔美籍公共卫生专家。她绕着诊疗车走了一圈,仔细查看操作界面,又询问了几位技术人员关于极端环境适应性的细节。最后,她转向张凡:“你们是怎么想到用母语传递诊断结果的?”

“因为在很多地方,听不懂医生的话,比看不见世界更可怕。”张凡平静地说,“一个傈僳族老人曾告诉我,他宁愿相信巫医也不信白大褂,因为‘他们说话像打雷,我耳朵聋,心也聋’。如果我们不能用他们的语言说话,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摆设。”

艾米丽沉默良久,点了点头。

随后的座谈会上,她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将全球视觉健康创新实验室的第一期试点,直接设在怒江州泸水市,并邀请国际多中心团队入驻,共同开展“跨文化医疗信任机制研究”。

“这不是援助,是合作。”她说,“你们已经证明技术可以落地,现在我们要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也能建立起共通的健康伦理。”

会议结束已是黄昏。夕阳把整栋大楼染成金色,一群实习生正围在“萤火方舱”旁拍照留念。张凡站在台阶上,看着远处教学楼亮起的灯光,忽然收到一条来自普秀英的消息:“长老昨晚梦见一只白蝶飞进了寨庙,今早全村自发清扫道路,准备迎接第一批‘光影伙伴’培训学员。”

他回复:“告诉他们,第一批名单里有五个木戛孩子,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才九岁。他们会先去昆明集训三个月,学基础医学知识、设备操作和故事讲述技巧。”

“故事?”普秀英很快追问。

“对,”他笑了笑,“他们不仅要学会怎么看病,更要学会怎么讲故事。只有当孩子们愿意相信‘我能看见未来’,治疗才算真正开始。”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谈了很多宏大构想:国际合作、技术创新、政策推动。但我始终记得那个问‘蝴蝶会不会死’的小女孩。所有的体系,最终都要回到这样一双眼睛面前接受检验。我们不是在建造一座灯塔,而是在点燃千万盏属于普通人的心灯。”

三天后,首批“光影伙伴”少年志愿者启程赴昆。临行前夜,他们在晒谷场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出征仪式。没有锣鼓喧天,只有火塘边的吟唱与长辈们亲手佩戴的彩绳手链。阿?作为年龄最大者,被推选为领队。她站在人群中央,举起一本绘本书,大声朗读扉页上的句子:“从前,有一只蝴蝶,它藏了很久,直到有人愿意为它点亮一盏灯。”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