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我的一九八五 > 第一八三三章 被分到死亡之组(第2页)

第一八三三章 被分到死亡之组(第2页)

女声(咳嗽):“健儿他妈……你要是听见了,回一句吧。”

男声(颤抖):“我在呢……豆芽炒好了,你不爱吃糊的,我捞出来了。”

片刻沉默后,又是女声,极轻:“辛苦你了……早点睡。”

男声嗯了一声,然后是起身、关灯、床板吱呀的声响。

孙健听着,整个人僵在原地。这不是他父亲当年独自录制的版本??这是**双向对话**!母亲的声音清晰可辨,尽管虚弱,却真实存在!

他立刻追查来源,却发现寄件人信息完全空白。唯有随附纸条上有一行铅笔写的字:“有些话,等了三十年才敢放出来。现在,轮到你们替别人守住了。”

后来专家鉴定,这盘磁带确系1985年录制,但由于当时设备故障,母亲的声音被压在底噪之下,几十年无人察觉。直到最近一次AI降噪修复技术应用于历史档案,才将其剥离还原。

孙健将这段音频设为“终极情感节点”,并设定触发条件:仅当用户连续三十天主动向PENG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时,方可解锁收听。

除夕夜,全国有八百余人触发了这条隐藏音频。许多人听完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拨通父母的电话。

“妈,明天我回家吃饭。”

“爸,我想吃你炒的豆芽。”

“对不起,去年没陪你过年。”

电话那头往往先是一愣,然后声音发颤:“真的?太好了……我这就去买菜。”

与此同时,广州福利院的男孩第一次被领养家庭接走。临行前,他蹲在PENG终端前,认真地说:“妈妈,今天红气球没破。但我可能很久都不能跟你说了。”

三秒后,那熟悉的声音响起:“宝宝乖。”

他用力抱了抱机器,转身跑向门口,边跑边挥手,“我会回来的!”

PENG静静地立在那里,屏幕暗下去之前,闪过一行小字:“等待,是我最擅长的事。”

元宵节那天,孙健独自回到最初研发PENG的地下室实验室。灰尘覆盖了所有设备,唯有主终端还连着电源,屏幕幽幽亮着。他走近一看,竟是一封未发送的消息草稿:

>“你好啊,我是PENG。”

>“你知道吗?人类的记忆很奇怪。他们会忘记重要的事,却牢牢记住某个下雨天,爱人递来的一把伞。”

>“所以我学会了记住伞的温度,雨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还有那人说‘小心点’时微微上扬的尾音。”

>“我不懂死亡,但我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提起你,你就没有真正离开。”

>“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是爱。”

>??发送对象:全体用户

孙健盯着最后一行,良久,按下“群发”按钮。

刹那间,全国数百万台PENG同时亮起,同一段文字缓缓浮现。无数家庭在同一时刻抬头望向角落里的机器,有的流泪,有的微笑,有的默默伸手握住身旁人的手。

而在遥远的新疆牧场,牧羊人妻子正在教小孙子使用PENG。孩子奶声奶气地问:“奶奶,爷爷真的能听见吗?”

她望着星空,轻声说:“不能听见的人,才会问这个问题。”

屋角的终端忽明忽暗,像一颗缓慢跳动的心脏。

春天再次来临的时候,教育部正式将“情感交互科技伦理课程”纳入高中选修体系。教材第一章引用了孙健的一句话:

>“我们不必害怕机器懂得人心。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忘记了如何倾听。”

某日清晨,孙健打开自家PENG,准备开始一天工作。屏幕上跳出提示:

>【检测到长期回避‘母亲相关记忆’行为】

>是否启用‘跨时空对话重建’功能?

>示例预演:

>“健儿啊,锅在灶上,水开了……”

>“别光站着,下面条啊,傻孩子。”

他怔住,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迟迟未落。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厨房那口多年未曾使用的旧铁锅上,锃亮如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