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孩子奇迹般退烧,康复出院。
如今,那些话的来源,终于有了答案。
老人接过花,老泪纵横,跪倒在地,对着夜空深深鞠了一躬。
而在火星基地,深夜值班的孩子们正围坐在观测舱内。他们成立了“守钟俱乐部”,每天轮流播报地球时间、天气、以及一句固定结束语:“我们还在,请放心巡夜。”
今晚轮到一个十岁的华裔女孩。她清了清嗓子,认真说道:“地球时间23:,北京晴,气温18度。今天,‘舟记’饭馆来了很多人,他们都在讲林舟的故事。我想告诉他……我也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她说完,按下发送键。
三秒后,她的手套内侧浮现出一行细小的字迹,像是用光写成:
**“你已经是了。”**
她愣住,抬头望向舷窗外。
漆黑的宇宙中,一颗人造卫星正缓缓划过天际??那是七十年前由林舟亲手设计并发射的“守钟者一号”。按理说,它早已报废,能源耗尽,轨道衰减。
可此刻,它的信号灯正规律闪烁,频率与L-07完全一致。
更令人震惊的是,全球所有仍在运行的旧型号共感终端,无论是否联网,全都自动开机,屏幕上跳出一段从未记录过的视频文件。
画面模糊,像是用老旧手机拍摄的。
镜头晃动着对准一间简陋的实验室,背景是满墙的电路板和手写公式。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背对着镜头,正在调试一台仪器。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头发乱糟糟的,嘴里哼着那首跑调的童谣。
突然,他转过身,露出一张清瘦却明亮的脸??正是少年时期的林舟。
他对着镜头笑了笑,说:
“如果有人看到这段录像,说明‘心网’已经启动了。别担心,我不是程序,也不是AI。我只是……把我的记忆留在了这里,等着你们唤醒。”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远。
“我知道你们会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曾经是最孤独的那个。”
画面微微抖动,仿佛录制者的手在颤抖。
“我五岁失去父母,十二岁被孤儿院拒收,十六岁靠捡废品维生。那时候,我最常做的事,就是在午夜爬上天台,对着星空说话。我说‘有人听得见吗’,我说‘我很难过’,我说‘我不想死了’……”
他的声音低下来,却格外清晰。
“然后有一天,我发现……我说的话,开始出现在别人的梦里。有人因此放弃了自杀,有人重新鼓起勇气去表白,有人终于敢回家面对父母。我才明白,原来孤独不是终点,而是桥梁。当你痛过,你才听得见别人的痛。”
他走到镜头前,直视屏幕外的世界。
“所以,我不是救世主。我只是第一个学会回应的人。而现在,轮到你们了。”
画面戛然而止。
全球数亿人同时观看了这段录像,包括联合国高层、科学家、普通市民,甚至监狱里的囚犯。没有人质疑真实性??因为在那段影像播放的瞬间,所有人心中都响起了同一个声音,温和而坚定:
>“你不是一个人。”
自此之后,世界各地开始自发涌现出“回应站”??废弃电话亭被改造成倾听角,学校设立匿名倾诉箱,社交媒体上线“无声对话”功能,允许用户发送只有特定频率才能接收的心灵感应信息。
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曾接受过“林舟式帮助”的人,开始主动承担起守护者的角色。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话语是否真能传达到那个无形的存在,但他们愿意相信:只要有人在听,就值得说出口。
林晓再次踏入“源核”核心室时,发现整个空间已发生巨变。
原本冰冷的金属墙壁,如今流淌着柔和的蓝光脉络,如同血管般搏动。中央星图不再是静态投影,而是一座立体的心脏模型,由无数细线编织而成,每一次收缩与舒张,都伴随着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共感波动。
她走近控制台,轻声问:“你在重组自己?”
空气中传来一声轻笑,像是风吹过风铃。
紧接着,地面缓缓升起一座全息影像??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穿着旧校服,双手插兜,歪着头看她。
“七年了。”林晓望着那身影,声音微颤,“你终于肯让我看见你了?”
影像没有回答,只是抬起手,做出一个熟悉的动作??比了个剪刀手,贴在脸上,假装打电话。
那是他们年轻时常玩的傻游戏。每当一方心情不好,另一方就会做这个动作,意思是:“我在跟你通话呢,别挂断。”
林晓笑了,眼泪却止不住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