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重生从1993开始 > 第一三八三章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第1页)

第一三八三章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第1页)

在兴奋跟不真实间,廖伟又连连喝了两杯酒压惊,才让自己接受了这个总投资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三亿人民币的项目!

放在整个国内电力系统中,这个项目也是相当惊人了,可以说是年度级别的重点项目了。

也足。。。

发布会结束的掌声还未散去,李东陵却已悄然离场。他没有参加庆功宴,也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而是独自驱车前往城郊的一处老式科研大院。夜色沉沉,院门斑驳,铁门上的“中国电子科技研究院第六研究所”几个字早已褪色,唯有门卫室里透出一点昏黄的光。

他在门口站了片刻,才按下门铃。片刻后,一位穿着旧军绿棉袄的老者拉开门缝,见到是他,微微一怔:“这么晚了?”

“有事要当面说。”李东陵声音低沉,“关于‘昆仑’的事,我想您该知道后续了。”

老者沉默地侧身让开,引他进了屋。屋内陈设简朴,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电路图,桌角摆着一台老式示波器,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三十年。

“鸿蒙v1。2已经上线。”李东陵坐下,从包里取出一个U盘,“我们用了您给的‘昆仑’架构思路,重构了调度核心。现在系统在多任务并发下的响应延迟降低了73%,内存占用下降41%。最关键的是,微内核隔离机制终于稳定了。”

老者接过U盘,没插进电脑,只是捏在手里,目光落在墙上的图纸上。“当年我们做‘昆仑’,也是想搞一个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统。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上市,就是怕有一天,别人掐住我们的脖子,连喘气都得看脸色。”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下来:“可项目批下来三年,经费断了两次,最后上面一句话,‘技术路线不明确’,就全撤了。八十七个人的团队,走的走,调的调,剩下几个老家伙,守着几台服务器,直到烧不动为止。”

李东陵低头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所以这次,我不能让它重蹈覆辙。哪怕拼尽东科,我也要把这条路走通。”

老者忽然笑了:“你以为我只是心疼那本手稿?我是心疼那些没能活下来的念头。你们叫它‘鸿蒙’,很好。天地之初,混沌未分,正该有人劈开一道光。”

他将U盘轻轻放在桌上:“但我有个条件。”

“您说。”

“我要见蒋滔。”

李东陵一愣:“他最近在闭关,带团队攻关分布式文件系统,已经三天没出实验室。”

“那就等。”老者语气坚定,“我要亲眼看看,这个写代码能写到昏倒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

三天后,深圳东科研发中心,地下四层。

这里是鸿蒙最核心的攻坚区,代号“火种舱”。只有极少数人拥有权限卡,连监控都不联网,所有数据传输必须通过物理隔离的专用通道。

蒋滔正趴在调试台上,双眼布满血丝,面前两台显示器分别显示着内核日志和性能曲线。他正在测试一种全新的跨设备同步协议??“星链”,目标是实现手机、平板、手表、车载终端之间的毫秒级状态同步。

“还是不行。”他喃喃道,“节点加入时的认证耗时太长,超过200毫秒,用户体验会明显卡顿。”

身旁的技术员小声提醒:“蒋总,李总刚才打电话来,说有重要客人要见您,让您务必抽空。”

“谁?”

“说是……一位老前辈。”

蒋滔皱眉:“我现在哪有空见客?让他们等明天。”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李东陵推门而入,身后跟着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蒋滔猛地抬头,第一反应是站起身,却被李东陵抬手制止。

“坐着。”李东陵说,“这位是陈国栋教授,‘昆仑’操作系统的总设计师。”

蒋滔瞳孔一缩。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唯一一次国家级自主操作系统尝试,虽胎死腹中,却在技术圈口耳相传,被誉为“中国IT史上最大的遗憾”。

他立刻起身,声音有些发颤:“陈教授……您怎么来了?”

陈国栋没说话,径直走到主控台前,扫了一眼屏幕上的代码。那是用C++编写的分布式认证模块,结构清晰,注释详尽。

“你这算法,用的是三阶段握手+椭圆曲线加密?”他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