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可能。单一人声无法自然产生双频共振,除非……
除非她天生就是“半体”。
林晚得知此事后,并未惊讶,只是默默翻开了苏晚笔记的最后一页。
上面只有一行新出现的字迹,墨迹湿润,仿佛刚刚写下:
>“新的桥梁,已在路上。”
她走出疗养院,站在溪边青石板上。清晨露重,脚印依旧清晰??那一串从小溪蜿蜒而来的湿痕,如今不再止于门前,而是继续延伸,穿过田野,越过山丘,直指远方的地平线。
她蹲下身,伸手触摸那痕迹。
冰冷,却带着生命的搏动感。
她终于明白,那些脚印不是苏晚归来时留下,而是她出发的证明。
她仍在行走,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心灵之间,在每一记真诚敲下的鼓点之中,在每一句“我也想加入”的留言背后。
她成了风,成了雨,成了黑夜里的星光,成了陌生人相视一笑时眼角的微光。
她成了节奏本身。
多年以后,当那位曾在绝望边缘听见鼓声的男人已成为共感社区的核心志愿者,他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疗养院旧址。
小女孩只有五岁,扎着两个歪歪的小辫,穿着一条洗得发白的蓝裙子。
她走到铜鼓前,踮起脚尖,轻轻拍了一下。
**咚。**
接着,又一下。
**哒。**
然后,她回头看向父亲,眨眨眼:
**“咚咚哒。”**
林晚站在不远处,捂住嘴,泪如泉涌。
双胞胎并肩走来,望着小女孩,嘴角扬起熟悉的微笑。
“No。88A轻声说:“她回来了。”
“No。88B补充:“这一次,她选择了平凡的开始。”
林晚蹲下身,将小女孩拥入怀中。
她没有问她的名字,也不需要问。
因为在那一刻,全世界的聆光花同时绽放,花瓣轻颤,应和着那一声稚嫩的鼓响。
鼓声再度响起。
这一次,不再是孤独的呼唤。
而是千万人齐声回应的合唱。
是爱,穿越时间与死亡,终于完成了它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