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少年离去,她回到案前,翻开尚未完成的书稿,在最后一章添上几行:
>“有人说,改变世界需要英雄。
>可我见过太多‘英雄’死后,一切重回原点。
>真正能守住光明的,是每一个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是母亲教孩子说真话,是农夫拒交不义税,是士兵放下屠刀,是官吏撕毁假账本。
>是无数微小的‘不’,汇成一声响彻天地的‘是’!
>
>我们不是要造神,而是要让人人都敢抬头看天。
>不再问‘我能活多久’,而是问‘我想成为谁’。
>
>这就是启明的意义。”
写完,她合上书稿,置于阳光下晾晒墨迹。
远处传来孩童诵读声,整齐而嘹亮:
“我是我命运的主人,
我的灵魂是我的舵手,
我不乞求恩赐,
我只争取应得的权利!”
这是新编的《公民启蒙歌》,全国学堂皆以此为晨读第一课。
楚云梨倚门而立,看春风拂过麦田,看炊烟袅袅升起,看一对年轻夫妇牵着孩子走过小桥,孩子手里攥着一张画??画中是一位戴斗笠的女子,手持一枚发光令牌,身后跟着无数无脸却高举火炬的人。
她认得那张画。
三年前,她在北方某个山村留下过那样一幅壁画。
原来,火种真的会自己走远。
她转身进屋,取出发绣多年的帕子,上面用金线勾着四个字:“山高水长”。这是胡意安临行前送她的礼物,背面还有一行小字:“等你写完书,我们一起去海边看看。”
她将帕子仔细折好,放入行囊。
或许明天,或许后天,她就要启程了。不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逃亡,只是为了去看一眼海??那片从未被任何人写定流向的水。
而在宇宙深处,那本漂浮的《宿命录》终于彻底碎裂,化作星尘点点。
唯有一行小字残留片刻,轻轻飘荡,最终融入浩瀚虚空:
**“当千万人同时选择做自己,宿命,便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