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过去。
青禾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但仍坚持每日清晨绕湖散步。如今的南陵湖已成为“共忆圣地”,每年有数百万访客前来静坐冥想,通过特定频率的呼吸与脑波共振,短暂接入全忆体网络,体验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
这一日,她照例来到湖边,却发现一群孩子围在石碑旁争论不休。
“这血是假的!”一个小男孩指着玉简表面渗出的血珠,“老师说人体不会从石头里流血!”
“但它每年都流!”另一个女孩反驳,“奶奶说这是守望者的眼泪!”
青禾蹲下身,轻声道:“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它既不是血,也不是泪,而是一种……提醒?”
孩子们仰头看她。
“就像钟表会走,太阳会升,有些东西必须定期显现,否则我们就容易忘记重要的事。这块玉简记得太多痛苦,所以它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别让历史沉睡,也别让它变成仇恨的火种。”
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奶奶,那你是不是守望者?”
青禾笑了:“我曾经以为我是。后来我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是。只要你愿意倾听过去,敢于说出真相,哪怕只是对身边人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就在守护记忆。”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天傍晚,一场罕见的雷暴袭来。闪电劈中纪念馆屋顶,引发短暂火灾。消防员扑灭后检查损失,发现唯一烧毁的是陈列柜中的复制品水晶球,而真正的水晶球依旧安然躺在青禾家中床头,毫发无损。
更奇的是,火场灰烬中竟凝结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立方体,内部封存着一段动态影像:画面中,年轻的林晚舟站在实验室中,将一枚胚胎植入冷冻舱,轻声说道:
>“如果你能看到这个,说明她成功了。
>把我的记忆全部注入她体内,让她成为新的容器。
>不是为了延续我,而是为了让‘选择’永远存在。”
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唯有青禾明白,那是林晚舟留在时间缝隙中的一封信,历经半个世纪,终于送达。
又三年,青禾病重卧床。临终前,她召集所有亲近之人,平静地说:“我不需要葬礼,也不需要雕像。如果你们想念我,就去教一个人读一段被遗忘的文字,或者陪一位老人讲述他的一生。”
话毕,她闭目安详离世。
葬礼当日,全球七万个记忆节点同步熄灭一秒,随即重新点亮,组成一朵巨大的并蒂莲光影,悬浮于地球大气层边缘,持续整整二十四小时。
联合国宣布将其命名为“青禾环”,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永久记录。
而在南极冰盖之下,那行冰晶留言悄然变化:
>“我们走了,但从未离开。
>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延续。”
多年后,火星殖民地建成第一座图书馆。建筑师特意将主厅设计成并蒂莲形状,中央放置一块仿制玉简,内置AI系统可实时调取地球全忆体数据。每当新人登陆,都会在此举行“记忆启蒙仪式”。
仪式最后一句誓词如下:
>“我承诺,不忘黑暗,亦不惧光明。
>我将以耳倾听,以心铭记,以口传递。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记住,文明就未曾灭亡。”
风掠过红色星球的荒原,吹动基地外种植的第一株莲花幼苗,轻轻摇曳,如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