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阵问长生 > 第161章 神奴(第2页)

第161章 神奴(第2页)

念归沉默片刻,取出苏禾留下的玉简残片,置于案上。光芒微闪,浮现一行字迹:

【真忆无形,唯痛可知。】

她抬头道:“真正的记忆,不会让你舒服。它会刺痛你,撕裂你,逼你面对不愿回首的一切。而虚假的记忆,往往披着温情的外衣,告诉你‘一切都过去了’‘不必再追究’‘原谅才是解脱’。它让你安心,却让你遗忘责任。”

众人默然。

数日后,忆真盟发布《辨忆七律》,作为识别真假记忆的标准:

一、真忆常伴痛苦,假忆多予慰藉;

二、真忆细节清晰,假忆笼统模糊;

三、真忆引发追问,假忆劝人放下;

四、真忆唤醒共情,假忆催生冷漠;

五、真忆鼓励传承,假忆主张终结;

六、真忆敢于命名罪恶,假忆美化压迫;

七、真忆使人行动,假忆令人麻木。

此律一经传布,各地反响剧烈。许多曾参与“代忆”的人开始反悔,要求追查那些接收记忆的“替罪者”下落;一些地方官员被迫公开百余年前的封存档案;更有甚者,几座城市自发组织“记忆清查队”,挨家挨户寻找被焚毁的家谱、日记、契约文书,试图拼凑断裂的家族史。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

朝廷终于出手。一道诏书下达:“近来民间兴起‘忆潮’,煽动旧怨,扰乱民心,实为不安定之源。即日起,禁止一切未经审核的历史讲述活动,违者以‘传播虚妄记忆’论处。”

同时,一支名为“正识团”的官方组织成立,专司审查各类回忆内容。他们宣称要“去伪存真”,实则将所有涉及权贵罪行、社会动荡、民众抗争的记忆一律判定为“虚构”,予以封禁。更有甚者,他们推出新型“安心药丸”,声称可调节情绪波动,帮助民众“健康遗忘”。

念归看到这份公告时,冷笑一声:“他们终于不再伪装了。从前用幸福麻痹我们,现在直接动用权力抹杀真相。”

她没有退缩,反而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秘密建立“地下忆堂”??由普通百姓家中客厅、地窖、祠堂改建而成,用于私授禁史、保存禁书、举办小型祭奠。每个忆堂仅有十人以内知晓,彼此之间通过暗语、手势、特定歌曲片段联络。

她亲自编写了一套《隐忆手册》,教导人们如何用日常物品传递信息:一碗米饭中埋一颗黑豆,代表“今日有忆课”;晾晒的衣物按特定顺序悬挂,表示“危险临近”;孩童涂鸦中的奇怪符号,实为加密的历史年表。

就在朝廷加紧围剿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东海渔村,一位老渔民在修补渔网时,忽然停下动作,喃喃道:“我记得……我不是本地人。”

他妻子惊讶:“你怎么了?你在这儿出生,一辈子没离开过。”

老人摇头,眼神空茫:“不……我是从西漠来的。那里有座沙城,叫归黎。我爹是个说书人,专门讲守忆人的故事。后来官兵来了,烧了书馆,抓走了他。我和娘逃出来,乘船南下,途中遇风暴,全家失散……我被人救起,可脑子坏了,什么都不记得了。”

他说着说着,竟背出一段早已失传的《烬余录》选段,语气神态与当年那些流浪说书人一般无二。

消息传开,忆真盟立刻派人前往调查。经多方考证,此人所述经历竟与百年前一场大规模文化清洗事件完全吻合。更重要的是,他体内残留一丝极其微弱的灵力波动??那是清心境“封忆术”的痕迹,通常只能维持三代,而他已是第五代后裔。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记忆可以跨越血脉,穿透封印,甚至在基因中留下烙印**。

这一发现震动整个修真界。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宗门开始重新审视“记忆之道”的价值。昆仑、青冥等大宗陆续派出使者,请求加入忆真盟的“共同守护协议”。就连一向冷漠的天机阁也破例发布一条预言:

【庚子岁末,万忆归流,光茧将成。】

什么是“光茧”?

据古籍记载,当忆网发展到极致,千万觉醒者的记忆共鸣会在天地间凝结成一种近乎实体的精神屏障,形如巨茧,笼罩人间。它不伤一人,却能抵御一切形式的遗忘术法,使真相永存于世。传说上古时期曾出现过一次光茧,维持了整整三百年,直到人类自己选择再次沉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