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8章
京郊琉璃渠,黄四海的窑厂在夕阳下冒着缕缕青烟。
黄四海,京城有名的陶瓷把式,尤善烧制宫廷专用的琉璃瓦,釉色饱满,经年不褪。
然而,这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却终日被一桩难以启齿的烦恼困扰——家中的茅厕。
那是一个半埋在地下的土坑,上面架着两块木板,夏日里蛆虫蠕动,臭气熏天,苍蝇嗡嗡作响,每次如厕都成了一场煎熬。
家里的女眷更是苦不堪言。黄四海读过几年私塾,也听过些前朝秘闻,知道宫里有种“官房”,由太监宫女伺候,但那绝非寻常百姓所能企及。
皇帝鼓励发明的圣旨传到民间,起初黄四海并未在意,觉得那离自己这等匠户太远。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在《京华新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详细介绍了一位木匠因改良了纺车而受赏的消息,旁边还配发了那匠人受赏时激动的画像。
报纸上那匠人胸前闪亮的勋章和手中捧着的银元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黄四海。
一个压抑已久的念头疯狂滋生:为什么不能造一个能用水冲走污物的器具?让家里,甚至让更多普通人家,都能干净体面?
念头一起,便如野草般疯长。然而,真正付诸实践,却困难重重。
第一步:材质的抉择与炼狱般的试烧
首先面临的是材质问题。木桶易腐,铁器易锈,石头笨重难雕。
他想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陶瓷。陶瓷光滑、致密、不渗水、耐腐蚀,似乎是理想材料。但烧制大型且结构复杂的陶瓷器具,成功率极低,极易在冷却过程中因应力不均而开裂。
黄四海开始了漫长的试烧。他首先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直筒型陶瓷便器。
最初的几个,不是窑温不够,胎体疏松渗水,就是窑温过高,器物变形,甚至直接炸裂。
他日夜守在窑口,观察火色,记录窑温,调整柴薪的投放。窑厂里堆满了奇形怪状的失败品,几乎耗光了他多年积攒的用于烧制琉璃瓦的上等陶土。
妻子抱怨,伙计私下议论,都觉得他疯了,不好好烧制赚钱的琉璃瓦,整天折腾这“污秽之物”。
黄四海不为所动,他卖掉了妻子的一支银簪,换回更多陶土,继续试验。
他调整陶土的配比,掺入不同比例的瓷石、长石,尝试了数十种釉料配方,试图找到收缩率最小、强度最高的组合。
那段时间,他的窑厂几乎成了试验场,浓烟滚滚,怪味弥漫。
经过上百次失败,他终于烧制出了一个基本成型、不开裂、不渗水的陶瓷便器主体。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步:虹吸之谜与“水封”的灵光
如何用水高效地将污物冲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