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皆有尊严,不受奴役;
>凡劳作者,应得其食;
>凡议村事,男女皆可发言。”
带队翻译追问来源,一位老渔夫指向南方:“那边来的婆婆,教我们认字,还说??海水虽咸,人心可以甜。”
与此同时,大理苍山脚下,林婉儿已将十二个瑶女送进昆明府考院参加童试。主考官见女子入场,勃然大怒:“荒唐!自古科举唯男丁可试!”
林婉儿立于阶下,朗声道:“《大清律例》并未明禁女子赴考。若您今日拒之,明日我等将以‘违宪’之名,诉诸民间评议会!”
“什么评议会?朝廷可有此制?”
“没有。”她昂首,“所以我们正在建。”
围观士子哗然,竟有数人脱帽致敬。最终,官府迫于舆论压力,允其旁听笔试,但不得录入榜单。当晚,林婉儿焚香设坛,为十二女子举行“民间授业礼”,亲题榜名张贴城门:
**榜首:盘秀兰,年十四,龙胜人,答卷《论赋税平权》获赞**
**榜眼:蓝玉梅,年十三,融水人,作《女子何以治家国》**
……
一夜之间,榜文被抄传百里。有乡绅怒斥“败坏纲常”,也有塾师悄然收藏,作为私授教材。
而在滇缅边境,李青山率领的“路盟”已发展至三十六支商队。他们不再仅靠茶饼夹书,而是创立了一套暗语系统:
??若货物标注“川贝母十斤”,意为《公民手册》十册;
??若账本写“红花染布一批”,即指《女性启蒙读本》已送达;
??马帮夜间宿营篝火摆成三角形,则表示附近有安全联络点。
更有甚者,赶马人将《劳工权益十条》编成赶骡调,在群山间反复吟唱:
>“三更起身四更走,
>五更不到挨鞭抽;
>官道修完银两少,
>回头还要缴马头。
>咱们不偷也不抢,
>为何活得像狗牛?
>今日结盟把手牵,
>下回运货咱做主!”
歌声穿谷越岭,听得官兵胆寒,驿站长叹。
这一年中秋,辰州旧庙遗址突现异象。
当地孩童发现,每逢月圆之夜,庙前枯树根部便会渗出墨迹般的液体,凝成一行行小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真正的教育,不在殿堂,在泥地里站起来的人。”
起初村民惶恐,以为鬼神显灵。后有识字老秀才细察,惊呼:“这是当年‘浮动书院’的手笔风格!”遂秘密拓印,暗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