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文豪1983 > 第61章 骂仗(第1页)

第61章 骂仗(第1页)

九月上旬,文章得以排版发行。

文章发行当天,《当代》杂志内部轩然大波。才从陕北回来的朱生昌和周长义等人看到《文艺报》上的评论,简直是如坠冰窖。

“??他怎么能这样说我们?”

朱生昌指。。。

雪化后的香山露出青灰石阶,苔痕斑驳,像岁月咬住大地的齿印。元旦清晨的寂静里,我沿着旧路缓步上行,脚底踩碎薄冰,发出细微裂响。纪念馆前那棵老松依旧挺立,枝头积雪压弯了梢头,偶尔簌簌落下,惊起檐角一只麻雀。门未锁,推开来暖气扑面,声音墙正循环播放着跨年特别片段:一位失语十年的老兵,在孙女的帮助下录下第一句“新年好”;一名服刑十二年的男子出狱当天,对着空旷山谷喊出“妈,我回来了”;还有内蒙古草原上,一个牧童用蒙语清唱摇篮曲给刚出生的妹妹。

我摘下手套,指尖轻触墙面投影,那些声波纹路如涟漪般扩散开来。忽然,一段编号为【100001】的新录音弹出提示??系统自动标记为“高情感密度”,需人工复核。点开后是凌晨三点上传的,地点定位在甘肃酒泉某边防哨所。

>“喂……能听见吗?我是王建国,三十八岁,守这个哨七年了。

>本来不想说这些,可昨晚风太大,吹得铁皮屋棚哗啦响,我想起我爸临走前攥着我的手,一句话也没留下。

>我妈走得早,他一个人拉扯我长大,总说‘男儿流血不流泪’。我当兵走那天,他在车站背过身去擤鼻涕,我以为他只是感冒。

>后来我才懂,那是他唯一一次差点哭出来。

>这几年,每次巡逻路过界碑,我都想替他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又觉得轻飘飘的没分量。

>直到昨天,新来的小战士问我:‘班长,你想家吗?’

>我愣住了。原来我一直以为沉默是坚强,其实是害怕承认软弱。

>所以今天我想试试??爸,你听得到的话,儿子想你了。

>不是因为过年,不是因为风大,就是普普通通地、像个普通人那样,想你了。”

声音结束时带着轻微抽气声,背景里仍有风啸。我闭上眼,仿佛看见那个男人站在戈壁滩上,穿着厚重军大衣,呼出的白雾瞬间被寒风吹散。这不再是任务式的记录,而是一次灵魂的破茧。

手机震动,林晚发来一条语音:“技术组刚完成‘声纹共情模型’升级,可以识别压抑情绪下的真实意图。刚才那段就是测试样本之一。”

我回拨过去。她声音疲惫却明亮:“我们做到了。以前只能存声音,现在能‘听懂’声音了。”

春节临近,城市开始张灯结彩,而我们的工作节奏反而更紧。随着《听见?团圆》节目余温未退,“遗愿之声”项目申请量激增。其中一份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寨的紧急请求引起注意:一位百岁老人杨阿婆,已连续五日昏睡,亲属称她临终前反复念叨“要把歌留给孙女”。

我们连夜派志愿者小周前往。山路崎岖,抵达时正值一场春雪初融,吊脚楼外挂着褪色的红布条,随风轻摆。家属介绍,杨阿婆年轻时是寨中最出色的飞歌传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政治风波被迫禁声,整整三十年未曾开口唱歌。改革开放后虽恢复演唱,但她始终拒绝录音,“怕声音被人拿去做坏事”。

直到十年前孙女生病住院,她才第一次低声哼唱祖传安魂调安抚孩子。“从那以后,她说只给亲人唱。”如今孙女即将出嫁,她执意要在离世前完成一首完整的《嫁女古歌》,作为族谱之外的精神传承。

可惜病情恶化迅速,等小周架好设备时,老人已无法言语,仅靠微弱眨眼回应外界。团队立即启用“非语言声波捕捉系统”,将贴附式传感器置于喉部与胸腔,试图捕捉残存的发声振动。

整整两天,毫无进展。第三日凌晨,小周突发奇想,播放了一段模拟婴儿啼哭的声音??那是根据当地习俗,新娘出门前要由家中最小的孩子哭一声,寓意“带走娘家福气”。

奇迹发生了。

老人眼皮猛地一颤,喉咙深处传出极低频的哼鸣,经AI增强还原后,竟是一段完整旋律的起调。系统迅速锁定频率区间,启动引导性伴奏,以极缓慢的速度叠加传统芦笙和声。

那一刻,整个寨子的人都围在门外,屏息凝神。

>(歌声缓缓响起,断续颤抖)

>“高山起雾不见天,阿妹出嫁泪满肩……

>爹娘养你十八春,今日送你过河川……

>莫怕夫家规矩多,莫惧异乡风雨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