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影视编辑器 > 第161章 进士及第(第3页)

第161章 进士及第(第3页)

当旁人还在堆砌“仁义道德”时,苏宁已在草稿上演算:若将浙江三成桑田改由官营,岁入可增几何。

第二场考经义时,题目是《论语》“足食足兵”章。

突然雷雨倾盆,雨水顺着棚顶漏洞淌下,苏宁急忙用身体护住试卷。

水珠还是在“民信之矣”四字上开墨团。

巡场御史恰好走到舍前,见状蹙眉。

苏宁不慌不忙,在旁批注:“水渍如民痪,虽污卷面而不掩其诚。”

随即另起炉灶,将《孙子兵法》与《盐铁论》贯通论述,倒比原文更见格局。

那御史驻足良久,临走时竟示意胥役送来块油布。

后方考生艳羡的低语中,苏宁看见御史官袍下摆打着补丁,心中豁然,这或许是个心怀民生的清流。

最后一场策问题目赫然是:《问东南倭患与西北边饷》

苏宁想起戚继光军报中倭寇抢夺生丝的记载,更想起高拱在府学讲过的“九边粮饷案”。

于是他大胆提出“以商养战”:“臣观江浙海商,岁输倭国生丝百万斤。

若设市舶司统购统销,取其利以造战船,则倭患可转为财源。。。。。。”

写到激昂处,他引用亲身经历的“改稻为桑”数据,指出“桑田尽归势豪”才是倭患根源。

最后笔锋一转:“正如西北茶马贸易,若能使边民足食,谁愿冒险通房?”

第三夜,蜡烛将尽。

对面号舍的老秀才突然晕厥,被抬出时怀里的干粮滚落在地,竟是观音土混着谷糠。

苏宁默默将最后半截蜡烛折成两段,分给相邻号舍的考生。

火光摇曳中,他看见那考生在试卷上写下“清丈田亩”四字,笔迹与自己同样坚定。

这个年代本来就不缺少坚定者,只可惜大明的体制不允许他们的存在。

交卷钟响时,晨曦刺破云层。

苏宁走出号舍,听见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更多人沉默如铁。

他回头望去,“至公堂”金匾在朝阳下淌着血色的光。

乡试结束后的济南城,仿佛一锅将沸未沸的热水。

贡院街的茶馆里,秀才们守着凉透的茶汤,目光黏在每一个过往的衙役身上。

苏宁住在芙蓉街的及第客栈,每日仍保持着晨读的习惯,只是手中的《孟子》总被邻舍反复念叨的“该放榜了”打断。

这天清晨忽降寒霜,及第客栈的老仆边扫阶前雪屑边嘀咕:“瑞雪兆丰年,好兆头啊。。。。。。”

话音未落,街面传来马蹄声,三个骑尉举着黄旗驰过:“巳时放榜。。。。。。”

贡院照壁前早已人山人海。

当礼房书吏捧着朱漆木盘出来时,人群如潮水般涌去。

有个白发老秀才被挤掉了头巾,兀自踮脚嘶喊:“让老朽看看!嘉靖二十三年至今。。。。。。”

“第五名!青州府张汝明!”唱名声瞬间被欢呼淹没。

苏宁静静站在石狮旁,听见身旁两个南方口音的举子嘀咕:“听说今科解元是莱州府的?”

“莫非是那个作《漕运新策》的。。。。……”

突然满场寂静。

但见提学御史亲自展开金榜,清朗的声音穿透寒风:“嘉靖四十一年山东乡试第一名??莱州府学生员,苏宁,苏安邦!”

喝彩声中,苏宁被人群推搡着向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