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51章 军舰怎么出国就变大呢(第2页)

第651章 军舰怎么出国就变大呢(第2页)

林浩然没有喊停,也没有鼓掌。他只是走过去,轻轻抱了抱她们每一个人。

当天下午,他把这段录像剪成一支十分钟的短片,命名为《她说》。没有配乐,没有字幕修饰,只有原声与画面。他发给了几个长期合作的媒体朋友,请他们帮忙传播,并附言:“这不是宣传,是还债。”

三天后,这支短片在网络悄然发酵。起初只是几个文艺号转发,后来有教育平台将其纳入性别平等课程素材,有心理咨询机构用它做共情训练案例。一位大学教授写道:“我们总说女性缺乏自我意识,可问题是,谁给她们留过表达的空间?”

更意外的是,许多男性观众留言说:“我一直以为我妈挺满足的,看完才发现,她可能只是学会了忍。”

与此同时,林浩然开始筹备新片《高空的父亲》。他亲自去了三座城市的建筑工地,在安全许可范围内拍摄工人日常。他发现,几乎所有中年男工人都有一个共同习惯:接孩子电话时,总会下意识地避开摄像头,或者只开音频。

他在日记本上记下一句话:“男人的脆弱,往往藏在回避的目光里。”

某日傍晚,他在一处工地附近的小饭馆吃饭,遇见一位姓赵的钢筋工。五十岁左右,脸上刻着风霜,指节粗大变形。两人聊了起来。

“你是导演?”老赵惊讶,“那你应该拍拍我们这些人。不是为了表扬我们多能吃苦,而是让人知道,我们也怕。”

“怕什么?”林浩然问。

“怕孩子看不起我。”他说这话时,声音很低,几乎淹没在炒菜的油爆声里,“我儿子在北京读大学,每次视频,我都穿最干净的衣服,洗脸洗头,可我还是不敢让他看全脸。有一次他突然说‘爸你怎么这么黑’,我笑着说‘工地晒的’,其实我心里难受。我不是怕黑,我是怕他知道,他爸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

他顿了顿,抬头看向林浩然:“你说我要是出现在电影里,他会嫌弃吗?”

林浩然摇头:“不会。他会为你骄傲,因为他终于明白,你不是不爱他,你是太爱他,才把自己藏起来。”

老赵没再说话,只是低头喝了口酒,喉结动了动。

一周后,林浩然带回了二十多位农民工的访谈录音和影像资料。他邀请其中几位参与试镜,方式依旧简单:在一个模拟工地场景中,让他们自然地打一通电话回家。

有一位父亲试戏时,接到妻子临时打来的视频请求。他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接通,背景却是刚刚收工的工地,满脸尘土,安全帽都没摘。

“爸!”屏幕里的小女孩惊喜地叫,“你在哪儿?”

“在……在厂里呢。”他笑着说,顺手抹了把脸,结果越抹越花,“今天加班,明天就能给你寄新书包啦。”

挂断后,他站在原地,久久没动。林浩然问他感觉如何,他摇摇头:“我觉得对不起她。我不想让她看见我这样。”

“可这就是真实的你。”林浩然说,“你不漂亮,不体面,但你在为她拼命。这比任何光鲜的父亲都更值得尊敬。”

那人抬起头,眼里有光闪了一下。

新剧本逐渐成型。主角叫周建国,四十八岁,四川人,在北京工地做了十年架子工。儿子周阳,二十一岁,重点大学计算机系学生。父子关系疏离,通话极少,每次不超过三分钟。

影片开场是一段高空作业实拍镜头:晨雾弥漫,百米高的脚手架上,一个身影缓慢移动,安全绳在风中微微晃动。镜头贴近他的背影,耳机里传来儿子语音留言:“爸,妈说你要小心点。还有……生日快乐。”

他停下动作,摘下耳机,望着远处城市的轮廓,轻轻说了句:“谢谢。”

接下来的情节并不激烈。没有车祸,没有绝症,没有突如其来的和解。有的只是日常的错位与沉默。

一场关键戏设定在除夕夜。周建国难得休假回家,一家人围坐吃年夜饭。席间,儿子提到同学父亲都是企业高管、教授,语气中带着羡慕。周建国低头夹菜,没说话。

饭后,母亲悄悄拉住林浩然说:“他爸其实攒了三年工资,就为了给儿子买台最新款笔记本电脑。可孩子说‘我不需要旧的’,他就一直没敢拿出来。”

林浩然将这一细节写进剧本。除夕当晚,周建国独自坐在阳台抽烟,手里摩挲着一个未拆封的电脑盒。屋里传来春晚的笑声,他望着雪中的院子,轻声自语:“我不是给不了你最好的,是我给的方式,你不想要。”

这场戏拍摄当天,饰演周建国的老演员??一位真正下岗后做过十年零工的工人??演完后蹲在地上哭了好久。他说:“这不是演,这是我去年过年的真实经历。”

林浩然蹲在他旁边,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