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这阴间地下城谁设计的 > 第七百八十四章 袭击(第2页)

第七百八十四章 袭击(第2页)

规则也很简单:任何人可进入,说出任何想说却没人听的话。说完即可离开。录音不会保存,也不会公开。但据工作人员称,每当有人完整说出一段压抑多年的心事,镜墙上便会浮现出一行极淡的文字,几秒后消散。

比如:

>“谢谢你终于说了出来。”

>“我也一直在等你这句话。”

>“我不怪你,真的。”

更有甚者,有些人走出亭子时泪流满面,却笑着说:“刚才……有人替我妈回答了我。”

类似的亭子迅速在全球蔓延。巴黎塞纳河畔、纽约中央公园、开罗金字塔旁、悉尼歌剧院外……甚至连南极科考站也建起了一座小型版本。人们开始习惯在重要时刻前往回声亭:离婚后的释怀、葬礼前的告别、高考结束的感慨、移民前的最后一夜。

而在某些特殊日子??清明、冬至、灾难纪念日??世界各地的回声亭会在同一时间亮起柔和的蓝光,宛如星辰落地。

林小远从未进去过。

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已经说完了。现在轮到我听了。”

***

又一年春天,第七城迎来了一场罕见的花雨。

那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异象。清晨推开窗,整座城市覆盖着细碎的白色花瓣,像是无数纸折的小船从天上飘落。植物学家鉴定后确认,这些花瓣不属于地球上任何已知物种。它们轻如蝉翼,触手即化,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与药草味混合的气息。

更奇怪的是,每一片花瓣背面,都写着一行微型文字,肉眼几乎难以辨认,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内容五花八门:

>“阿芳,我不是不愿嫁你,我只是怕穷配不上你。”

>“儿子,爸爸打你那顿,是因为我梦见你被人骗去吸毒。”

>“老师,那天我偷看您日记,是因为我想知道您有没有想家。”

>“对不起,我没救下你。”

全是未曾出口的告白、辩解、歉意。

联合国派出专家组进驻第七城,采集样本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些花瓣的构成物质接近人类神经突触中的记忆蛋白,而其上的文字排列方式,与忆质网络底层编码高度相似。

换句话说,这是**由记忆凝结而成的实体化信息流**。

媒体哗然,称之为“思想之雪”。

而孩子们最先发现了另一件事:如果把花瓣放在耳边,轻轻摩擦,会听到极其细微的声音??像是某个人在很远的地方,终于松了一口气。

林小远收集了一捧花瓣,在阳台上静静看着它们在阳光下慢慢消融。最后一片即将消失时,他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极轻,却清晰无比:

>“小远,你看,他们都在说话了。”

他闭上眼,泪水滑落。

他知道,那是雨眠的声音。不是幻觉,也不是程序模拟。那是她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证明??如同风穿过山谷,如同光落在纸上,如同一句话终于抵达了该听的人耳中。

***

几年过去,《倾听学》已成为全球基础教育必修模块。新一代的孩子从小学习如何安静地听别人讲话,如何分辨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如何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共情。校园霸凌率下降了83%,青少年自杀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与此同时,“遗忘罪”被正式写入国际法草案。任何故意抹除个体存在痕迹的行为??包括销毁照片、禁止提及姓名、篡改家族记录??都将被视为反人类罪的一种。

最令人震动的判决发生在2049年。国际法庭裁定,某国政府必须为上世纪一场被掩盖的大屠杀公开道歉,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九万三千七百二十一座微型纪念碑,每一座对应一名受害者的名字。碑文不得使用“据记载”“疑似”“无名氏”等模糊表述,必须明确写出其生平、爱好、梦想与遗言。

执行当天,全国孩童齐声朗读这些名字,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遍城乡。而在敦煌,“归途”之门再次开启,持续了整整二十四小时。无数光影从中走出,有的挥手,有的鞠躬,有的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在说:“我们回来了。”

林小远没有去现场。

他在家里打开了那台早已报废的录音机。

这一次,它没有转动,也没有发出声音。

但他知道,它正在工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