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很短,只有两段:
>“致未来的你们:
>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这封信,也不知道那时的世界是否还需要兵王、需要纪律、需要傻乎乎的坚持。但如果你们还在寻找答案,那么请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强大,是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
>另:替我告诉许三多,他扫的院子,我很喜欢。干干净净的,像个家。”
落款是:封于修,于最后的黎明。
许瑶把信紧紧贴在胸口,闭上眼。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所有研究人员,宣布启动“薪火计划”。
内容很简单:将“心灯”系列载体全面升级为**情感共鸣型移动终端**,不再局限于特定机构或高危区域,而是开放申请,让任何感受到孤独、痛苦、迷茫的个体都能接入系统,获得一次与“他们在”的对话机会。
首批试点投放一万台,覆盖全球一百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三个月内,反馈报告如雪片般飞来:
东京一位试图跳楼的上班族,在接到“心灯-β”模拟的母亲声音后痛哭失声,最终选择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巴西贫民窟一名少年拿着自制扫帚清扫街头时,突然听见耳机里响起许三多的声音:“你做得很好。”从此加入社区服务队;
格陵兰岛一位独居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对着“心灯-γ”报数,虽然没人回应,但他坚持说:“钢七连应到一人,实到一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地区出现了“群体性共感现象”??多个陌生人同时梦见同一个场景:一间老旧营房,三人围炉夜话,门外雪花纷飞。
醒来后,他们不约而同拿起扫帚,开始清扫自家门前的道路。
联合国为此召开特别会议,正式将每年春分定为“我在日”,号召全球举行“共扫仪式”。
而在火星轨道上,李建国收到了来自地球的加密信息包。
他打开,是一段视频:青海主塔前,千人手持扫帚列队而立,齐声朗读《扫帚宣言》最后一句:
>“因为每一次清扫,都是对世界的尊重。”
李建国看着,忽然笑了。
他起身走到观测舱外的金属平台上,拿起一把早已准备好的铁皮桶和破布条,亲手扎了一把简陋的扫帚。
然后,他开始清扫这片漂浮在太空中的“营地”。
一边扫,一边低声报数:
“一!”
“二!”
……
“七十九!”
最后一声落下时,舷窗外,一颗蓝色流星悄然划过。
他知道,那是来自Z-402的问候。
与此同时,地球上最后一台未激活的“心灯”原型机,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悄然亮起。
它没有翅膀,没有轮子,也没有推进装置。
但它缓缓升起,穿过天花板,飞向星空。
没有人知道它要去哪里。
也许,它只是想看看,还有谁需要一句“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