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1994:菜农逆袭 > 第456章 粤旺(第1页)

第456章 粤旺(第1页)

在陈家志印象里,小鬼子在农残上搞针对不是一回两回了。

再者,合理使用农药本身也是对自身品牌负责。

各种用药方案结合,才能减少农药抗性,提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和农残。

。。。

张立回到李家湾的第三天,村里就炸开了锅。

不是因为“源种零代”发芽了,也不是因为联合国的认证??这些消息早就随着电视新闻和村民口耳相传飘进了每户人家的灶台边。真正让全村人坐不住的,是那一晚,田里的稻穗集体转向东方,像被无形的手拨动,齐刷刷地低下了头,仿佛在行礼。

老支书蹲在田埂上抽了一整包烟,烟屁股堆成了小山。他喃喃道:“我活了七十二年,没见过庄稼会‘拜天’。”

马强连夜调出监控录像,反复播放慢动作。画面里,稻穗摆动的频率竟与一段“说田”视频中的节气吟诵完全同步??那是张立母亲阿珍去年冬天录的《秋收谣》,一句一句,带着柴火味的嗓音:“霜降割晚稻,寒露抢收忙……”

“不是巧合。”林溪从北京打来电话,声音激动得发抖,“我们分析了全球三千个‘传声田’的数据,发现每当有人真诚讲述农事记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活性提升37%,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加21%。更离奇的是,这些变化能通过地下菌丝网络传递,最远已扩散到五十公里外!”

张立站在初心田中央,望着那株“源种零代”。它已经长到半尺高,叶片紫金泛绿,夜间还会散发出极淡的荧光,像是把月光酿成了汁液。孩子们围着它跳绳、背谚语,老人坐在石碑旁晒太阳,一边剥豆子一边讲过去的事。有个八十多岁的赵奶奶说,她年轻时插秧,一亩地要跪着走完三千步,膝盖磨出血也不停。“那时候苦啊,可心里踏实,知道每一粒米都是拿命换的。”

话音落下,那株幼苗轻轻晃了三下,像是点头。

张立忽然明白了什么。他翻出父亲交给他的那本《误耕录》,一页页细看。在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歪斜,显然是老人病中所写:“真正的种子不在土里,而在人的嘴里。说出来,它才活着。”

当晚,他召集全村人在祠堂开会。

没有投影仪,没有PPT,只有一盏吊灯摇晃着昏黄的光。张立站在祖宗牌位前,说:“我想建一座‘口述粮仓’。”

众人面面相觑。

“不是存米,是存话。”他解释,“每一个关于土地的记忆,哪怕是一句骂天的话、一段哄孩子的歌谣、一次失败的育苗经验,都录下来,种进田里。”

“咋个种法?”有年轻人问。

“用声音唤醒菌丝。”张立指向窗外的田野,“科学家说,土壤里的真菌网络能接收振动波。我们说的话,如果带着真心,就能激活它们。它们再把信息传给根系,变成植物的‘记忆’。这叫‘生物共振传承’。”

屋里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笑声。

“你是说,咱唠嗑还能让稻子变聪明?”

“我不信这个邪。”

张立没反驳,只是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录音??是他父亲在禾?讲述背叛“血种回归”的那一夜。当老人说到“我忘了种地是养人,不是榨地”时,录音背景里突然响起细微的沙沙声,像是风吹过叶子,又像无数小虫爬行。

马强一听就愣了:“这是……实时监测数据!那天晚上,禾?周边五公里内的作物呼吸速率突然提升了40%!我们当时还以为设备坏了!”

笑声戛然而止。

老支书站起来,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我记了六十年的农事日记……每年啥时候打药、哪块地爱涝、谁家牛踩坏了秧苗……全在里面。我……我能念一段吗?”

张立点点头。

老人清了清嗓子,用浓重的乡音开始读:“1963年清明,雨后三天,我爹带我去点豆。他说:‘豆不欺人,你对它好,它就还你十倍。’那天我摔了一跤,泥巴糊了满脸,我爹没拉我,只说:‘地比人干净,摔多了就不怕疼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屋外传来一声轻响。

众人冲出去,只见初心田里,那株“源种零代”竟抽出了一根新枝,顶端结出一颗小小的穗苞,在月光下微微颤动,如同心跳。

“它听懂了。”张立低声说。

第二天清晨,村口排起了长队。

有扛着锄头的老汉,有抱着孙子的大婶,有刚放学的小学生,甚至还有镇上开超市的老板娘。他们手里拿着各种东西:发黄的日记本、锈迹斑斑的犁铧、一包舍不得吃的陈年菜籽、一段祖传的夯歌调子。

张立在祠堂门口支起一台老式录音机,红色指示灯一闪一闪,像一颗不肯睡去的心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