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1994:菜农逆袭 > 第456章 粤旺(第2页)

第456章 粤旺(第2页)

第一位走进来的是村东头的瞎眼婆子李阿妹。她拄着拐杖,耳朵却灵得很。她说:“我没见过地,但我摸过。我知道春泥软得像豆腐,夏土烫得能烙饼,秋壤结实得捏不成团。我还知道,红薯害羞,埋得越深,长得越甜。”

她的话刚说完,录音机自动倒带,播放出一段二十年前她教孙女唱的挖薯童谣。与此同时,田里的一垄红薯藤猛地蹿高了两寸,叶片翻了个面,露出银白的背面,像是回应掌声。

消息像野火般烧遍十里八乡。

不到半个月,三百多人完成了口述录入。张立把这些声音刻成特制的陶瓷唱片,埋入田基四周,形成一个环形阵列。每片唱片表面都刻着一句话:“我说故我在,我言故地生。”

奇迹接踵而至。

原本贫瘠的北坡荒地,竟然自发长出了几十年未见的野麦;村后干涸多年的古井,一夜之间涌出清泉,水质检测显示富含多种稀有微量元素;最诡异的是,某天夜里,卫星云图捕捉到李家湾上空出现一个直径三公里的圆形气流,呈螺旋状缓慢旋转,中心正是初心田。

林溪带队赶来,带着最先进的地质声波探测仪。她在田间布下三十六个传感器,连续监测七十二小时,终于得出结论:“这片土地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生态系统??以人类口述记忆为信息源,以菌丝网络为传输介质,以植物为终端载体。它……它在学习。”

“学习什么?”张立问。

“学习做人。”林溪苦笑,“那些录音里的情绪、悔恨、温情、教训,正在被转化为生物信号,影响作物基因表达。比如,讲述‘歉收之痛’的声音会让水稻增强抗旱能力;提到‘邻里互助’的片段,则能促进根系共生。这不是进化,是共情驱动的适应性变异。”

张立沉默良久,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峦。

他知道,这场实验早已超出了农业范畴。他们在重建一种失落千年的契约??人与土地之间的语言契约。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用化肥代替经验,用机械取代劳作,用产量否定过程,终于把自己变成了土地的陌生人。而现在,人们重新开口说话,就像远古先民对着篝火吟唱创世史诗,只不过这一次,听众是大地本身。

四月初八,立夏前五日。

张立决定举行第一次“言耕大典”。

仪式定在午时三刻,阳气最盛之时。全村人穿上最体面的衣服,手持农具,列队走向初心田。孩子们背着录音机,老人们捧着家传的农书或工具。队伍最前方,是张立的父亲,老人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式镰刀徽章。

他走路仍有些颤,但眼神坚定。

“今天,”他在田头站定,声音不大却穿透风声,“我不是来忏悔的。我是来还愿的。”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一撮灰白色的土。

“这是我当年在西北‘地下粮库’项目结束时,偷偷带回的最后一把死土。那片地,三年内颗粒无收,连草都不长。我把这把土带在身边四十多年,就是提醒自己??农人一旦失德,天地即荒。”

说着,他将土撒入田中。

紧接着,他拿起话筒,开始讲述。

讲他如何盲目迷信科技,如何亲手毁掉一片沃土;讲那个雪夜老农磕头求饶的场景;讲他在贵州山中种菜时,每翻一锄都要先道歉三声。他的声音颤抖,泪水滑落,却一字未停。

当他说到“我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这块地”时,整片初心田突然剧烈震动。

泥土裂开细缝,一道微弱的金光从“源种零代”根部升起,如丝如缕,缠绕住那撮灰土,缓缓将其包裹、净化,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于空中。

与此同时,田里的所有作物同时抽穗,稻芒笔直如剑,菜叶舒展似扇,就连角落里几株野生荠菜也开出洁白的小花。

天空骤然晴朗,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垂直洒下,正好笼罩整个仪式现场,宛如神启。

马强盯着平板屏幕,脸色发白:“大气电离层再次出现共振峰值!这次的频率……匹配的是人类集体忏悔时的心跳节奏!”

林溪跪倒在地,手指插入泥土:“菌丝网络……在扩张!速度是之前的十倍!它在主动连接周边农田,甚至穿过了水泥路和石桥!”

张立闭上眼,耳边仿佛响起千万个声音??有父亲的哽咽,有母亲腌萝卜时哼的小调,有爷爷教他辨云识雨的粗嗓门,有村里妇人一边摘菜一边数落丈夫的唠叨……这些声音交织成网,沉入地底,唤醒沉睡的根脉。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几天后,第一批“口述种子”培育成功。

方法很简单:将录音播放器埋在育苗床下,循环播放精选的农事口述。二十天后,破土而出的幼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叶片纹路中隐约浮现文字轮廓,茎秆内部检测到微量蛋白质结晶,结构与人类神经突触极为相似。

最惊人的一株,竟在夜间释放出类似脑电波的微弱电磁场。

“它们在‘思考’。”林溪说,“至少,具备了信息整合与反馈的能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