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捉妖 > 第734章 楚清河(第1页)

第734章 楚清河(第1页)

方大儒看起来,脸上带着一股浓浓的愁容,姜巧巧心中也有些奇怪,要知道,自从拜师在方大儒门下以后,就很少看到方大儒的脸上,出现这样的的表情。

她从方大儒的院中退出后,摸了摸头发,好奇的看着手中的信函。。。

风在屋檐下打了个旋,卷起几片陈年雪屑,扑向那口悬于梁下的古锅。锅身斑驳,铜铁交融的纹路如血脉般蜿蜒,仿佛仍在搏动。铃声未歇,一声接一声,自北而南,由东至西,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脉搏,又似无数人同时低语:“我饿了。”

林照的孙子,小名阿火的孩子蹲在灶前,用柴棍拨弄着火苗。他才七岁,却已能独自揉出三根细面不断。他不懂什么叫浩劫,也不知何为愿力结晶,他只知道??奶奶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火不能灭,面要热。”

他抬头看祖父。老林照坐在门槛上,须发皆白,背已微驼,可眼神依旧清亮如初雪映月。他望着远方,仿佛在等一个人。

“爷爷,你说许巡使者还会来吗?”阿火轻声问。

老林照没答,只缓缓起身,走进厨房。他掀开锅盖,热气腾腾而上,在空中凝成一道模糊轮廓:草鞋布衣,手执锅铲,眉眼含笑。

“他在。”老林照低声说,“只要还有人记得‘饿’字怎么写,他就一直在。”

话音落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不是一人,而是许多。破旧的靴、赤脚、草履、木屐,踏过残雪与碎石,汇聚到这间小小的初心屋前。他们衣衫褴褛,脸上刻着逃亡的痕迹,眼中却仍有光??那是对一碗热面的渴望。

阿火赶紧跑去搬碗。十二只粗陶碗,一一摆上石台。老林照系上围裙,从柜中取出一包面粉。那包纸早已泛黄,边角磨损,上面写着三个小字:“安记粉”。是他母亲当年亲手缝制的,传了三代,仍未用尽。

水入锅,火重燃。柴噼啪炸响,火星飞溅如星雨。

一个少年站在人群最外侧,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抱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皮锅。他是从南荒逃出来的,村子被妖雾吞噬,族人化作傀儡,唯有他趁夜翻山越岭,靠着半块冷饼撑了五天。他曾以为自己会死在途中,直到昨夜梦见一位穿草鞋的老者递给他一碗面,说:“锅在,你就活着。”

他叫沈念,是医婆《疗饥方》最后一位抄录者的后人。他不会御剑,不识符咒,但他记得祖母教的一句话:“救人不必见血,只需一碗烫嘴的面。”

此刻他走上前,将铁皮锅轻轻放在灶旁。“我能……帮忙吗?”

老林照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递过一把葱刀。

“切细些,别怕手抖。”他说,“心稳了,刀就稳了。”

沈念接过刀,手指颤抖。这不是他第一次做饭,却是第一次为陌生人做。他想起祖母临终前烧掉所有毒经,只留下一本手抄《疗饥方》,扉页上墨迹淋漓:“凡病始于心冷,治法唯热汤一碗,加话三句。”

他一边切葱,一边喃喃道:“第一句……‘你回来了’;第二句……‘坐下吧’;第三句……‘面马上好’。”

声音很轻,却被风捎进了每个人的耳朵。

锅开了。老林照亲自下面,动作缓慢却精准。阿火在一旁撒盐,沈念添油,两人配合默契,宛如师徒多年。香气弥漫开来,不只是葱油香,还有麦粉蒸腾的暖意,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药香??那是沈念悄悄放入的一小撮姜末,按《疗饥方》所载,可驱体内阴寒之气。

第一碗面端出门外。

空地上积雪未融,碗放下去,热气升腾,竟在雪面烙出一圈淡淡的金纹。片刻后,风动铃响,那碗面忽然少了一半。没人看见谁吃了它,但所有人都感到胸口一暖,像是有人隔着时空,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

第二碗给了一个蜷缩在角落的老妪。她双目失明,双手冻疮溃烂,接过碗时指尖触到瓷壁,突然泪流满面。“这温度……和我丈夫当年煮的一模一样。”她哽咽着,“他死在守初心堂的路上,为了给难民送面。”

第三碗递给了一个披甲武士。他是昔日天机阁弟子,如今铠甲破碎,佩剑折断。他曾信奉“观星定命”,如今却跪在灶前,捧碗低头,泪水滴进汤里。“我们错了。”他喃喃,“大道不在天上,而在这一口锅中。”

十二碗面,十二种命运,十二次无声的救赎。

当最后一碗被端起时,屋内忽然寂静。炉火跳了一下,锅盖自行掀开,白雾涌出,幻化成一行字,浮于空中:

>**“下一轮回,谁来掌勺?”**

众人仰头,屏息凝神。

阿火怯生生举手:“我……我可以试试吗?”

老林照笑了,眼角皱纹如花开。他弯腰,将木铲交到孙子手中。那铲子比孩子手臂还长,沉得几乎拿不稳。可阿火咬牙握住,一步一步走向灶台。

他踮脚掀锅,学着爷爷的样子搅动面条。动作笨拙,水差点溢出,但他没有放弃。沈念站到他身边,帮他扶锅;老妪坐在门口,轻声哼起一首古老的摇篮曲;武士脱下残甲,默默去井边挑水;连那盲眼妇人都摸索着拿起抹布,擦拭起了桌面。

火光映照每一张脸,不分贵贱,不论过往。这一刻,他们不再是逃难者、弃儿、败军、孤寡??他们是**守灶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