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总部
王忠磊喝了一口咖啡,嘴里的苦味如同他的心情一样。
“哥,早上我看了一眼,易安又涨了。”
王忠军还算淡定,主要心里早就有大概预料,甚至还有点庆幸。
“还行,至少没弄个。。。
黄枝将手机放回口袋,目光落在操场上那棵挂着二维码铭牌的小树上。阳光斜照,铭牌微微反光,像一只睁开的眼睛。他忽然想起昨晚做的梦??漫天风沙中,一排胡杨树缓缓行走,树干裂开处浮现出人脸,嘴唇微动,却发不出声音。梦的结尾,小宇站在最前头,手里举着那台“凤凰耳环”,说:“它们想说话,只是没人听。”
他不知道这算不算预兆,但此刻,看着孩子们围着新栽的树苗蹦跳浇水,笑声清脆如碎玻璃洒在石板路上,他第一次觉得,那些沉默的根系,或许真正在苏醒。
回到北京第三天,“千问行动”后台提交的问题突破十万条。有孩子问:“如果月亮是奶酪做的,astronauts会不会把它吃光?”也有老人写:“我老伴走前说‘别信新闻’,可我不识字,到底该信谁?”最让黄枝心头一震的,是一封匿名上传的手绘卡片:画着一个戴口罩的医生,背后写着,“为什么救人的医生会被骂骗子?”
他把这张卡打印出来,贴在共信模块控制室的主屏幕上。旁边,林晓正带着技术组分析近期数据流异常。“你发现没有,”她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最近三个月,关于‘记忆篡改’类谣言的传播量上升了四倍。不是普通的健康骗局,而是系统性地动摇人们对自身经历的信任??比如‘你童年根本没有那只狗’‘你妈从未给你织过毛衣’。”
黄枝盯着屏幕上的热力图,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为了骗钱。”他说,“这是在瓦解认知锚点。一旦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就只能依赖外部信息源……而这些信息源,早就被人替换了。”
话音未落,警报突响。系统标记出一组新型合成音频,伪装成某知名儿童心理专家访谈录音,内容声称:“研究表明,超过60%的家长对子女的记忆存在严重虚构倾向,建议通过官方平台进行亲子关系真实性核查。”更可怕的是,这段音频已被嵌入多个家庭教育类短视频,播放量累计破亿,评论区出现大量自疑帖:“我是不是真的爱我儿子?”“我记错了他的出生日期,我是坏妈妈吗?”
“他们在制造集体失忆症。”林晓声音冷得像冰,“下一步就是推出‘记忆认证服务’,收费修复‘虚假情感链接’。”
黄枝猛地起身:“立刻封禁所有关联账号,启动‘回声验证’程序??调取真实家庭录音样本,做情感波形对比。”他顿了顿,“同时联系‘光之队’,我要一群孩子站出来,用自己的声音对抗这场清洗。”
三天后,《我记得》全国青少年直播联播开启。不同于以往的科普讲解,这次没有PPT,没有专家,只有一间间教室里的孩子,轮流对着镜头讲述一件他们“清楚记得的事”。
“我记得五岁那年发烧,爸爸背我去医院,路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了也没松手。”
“我记得奶奶总把咸鸭蛋黄留给我,自己只吃蛋白,还说‘我喜欢这个’。”
“我记得妈妈教我骑自行车时,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突然松手那一刻,我回头看,她笑着哭了。”
每一个故事都附带一段原始录音或家庭录像。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夹杂着炒菜声、狗叫、电视广告,却真实得令人窒息。
弹幕起初零星飘过质疑:“剪辑过的吧?”“剧本感太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讲述相似细节??父亲修车时哼的小调、母亲晾衣服时总爱甩两下衣架、爷爷讲睡前故事必加一句“再不睡狼就来了”??某种共振悄然形成。
一位网友上传自家老式录音机翻录的磁带片段:二十年前,他五岁,哭着说不想上幼儿园,母亲轻声哄:“等你长大就知道,今天是你最快乐的一天。”如今他三十岁,坐在电脑前听着这段录音,打出一行字:“我妈去年走了。我以为我忘了她的声音,原来我一直记得。”
直播进行到第七个小时,一名自称“认知矫正中心顾问”的网友发来挑战:“你们所谓的真实,不过是情绪化的碎片。科学需要可验证的数据,而不是眼泪。”
回应他的,是一个来自青海牧区的女孩。她举起一台旧手机,镜头晃动,拍向远处山坡上的羊群。“你说要数据?”她声音平静,“我爸爸三年前被一段视频骗了,说政府要收走牧民的草场,他信了,带头闹事。后来派出所送来一份红头文件,他不认字,还是不肯信。我就用录音笔,把他每天说的话都录下来,又找老师翻译文件,一句句比对。最后我问他:‘爸,你记得去年冬天最冷那天,你给我捂脚的时候说什么?’他说:‘我说,只要你在,这片草原就还是我们的家。’”
女孩停顿了一下,“然后我说:‘可文件里写的,也是这句话。只是换成了国家对我们的承诺。’”
她没再多说。镜头转向窗外,夕阳落在雪山顶上,金光流淌如河。
那条挑战留言再没回复。
当晚,“记忆认证”类谣言传播链全面断裂,境外服务器IP批量失效。公安部通报,破获一起跨国数字认知战案件,幕后组织代号“遗忘工坊”,专门研发情感剥离型misinformation,目标直指家庭纽带与个体记忆的真实性。
黄枝却没有轻松。他知道,赢下的只是一役。真正的战场,仍在每个人的日常里。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特殊申请:云南那位曾打女儿的父亲,希望加入“星火播种计划”志愿者队伍。附信中写道:“我不懂技术,也不会说话。但我现在每天接送孩子放学,主动问她学校的事。昨天她告诉我,班上有同学转发了一个‘外星人潜伏教师’的视频,她没直接反驳,而是拉着那人去查科学课笔记。她说:‘我们要先看证据,再决定怕不怕。’我听着,忽然觉得,我也能学会这样活着。”
黄枝批准了申请,并在备注栏写下:“信任的重建,从愿意低头开始。”
与此同时,“凤凰徽章”课程在全国铺开。令人意外的是,不仅小学积极参与,不少中学甚至老年大学也主动接入。浙江一所高中学生自发成立“真相实验室”,用物理公式拆解“水变油”骗局;成都一群退休教师组建“银发打假团”,每周直播分析养生谣言,口号是:“我们老了,但脑子没锈。”
小宇所在的班级更是掀起一股“家庭对话复兴”运动。学生们不再偷偷录音,而是光明正大地发起“爸妈,请回答一个问题”活动。有个男孩问他爸:“你当年为什么娶我妈?”父亲愣住,支吾半天,最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泛黄照片:年轻时的母亲站在油菜花田里,笑得灿烂。他说:“因为那天风正好,她转头叫我名字的样子,让我觉得这辈子都不会迷路。”
男孩把这段话录进“凤凰耳环”,生成了一份“爱情真实性报告”,全班哄笑,却又莫名感动。
黄枝去听课那天,正赶上一场模拟辩论赛。主题是:“如果AI能完美模仿亲人声音,我们还要不要相信耳朵?”
正方代表是个戴眼镜的女生:“技术会骗人,但情感不会。真正的爱藏在习惯里??我妈叫我起床从来不说‘宝贝’,而是敲三下门加一声‘太阳晒屁股了’。就算有人能模仿她的声线,也复制不了这种笨拙的温柔。”
反方小男孩反驳:“可万一连习惯都是演的呢?骗子可以观察一年,记住一切细节!”
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我舅舅就是这样被骗的。有人冒充我表哥打电话说车祸,把我舅一辈子积蓄骗走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接任何陌生来电,连我真的打过去,他都要问三遍‘你是谁’。”
教室陷入沉默。最后,小宇站起来,打开“凤凰耳环”投影功能,展示一段数据分析图:“我们测了三百个真实家庭通话,发现真正难以伪造的,不是语调,也不是用词,而是‘中断后的重启方式’??比如妈妈唠叨一半突然想起什么,跳去说另一件事;或者爸爸讲笑话冷场后,尴尬地咳嗽两声。这些‘不完美’的间隙,才是真实的指纹。”
他看向那个小男孩:“也许有一天,AI真的能骗过所有人。但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为确认一句‘是你吗’而多问一句‘今天早餐吃的啥’,真实就还在。”
全班鼓掌。老师悄悄抹了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