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大宋文豪 > 第384章 光行似箭(第1页)

第384章 光行似箭(第1页)

澄明斋内。

陆北顾将一沓“见钱交引”推到沈括面前,笑道:“存中兄,这是欠你的马车钱,今日一并还清,总算了却了我一桩心事。”

“你这去河北一趟出生入死的,朝廷多给些赏赐倒也还算像话。”

。。。

春去秋来,汴京的梧桐又黄了三回。陆北顾已升任参知政事,位同副相,每日出入禁中,执掌机要。然他依旧布衣素食,居所不过三进小院,门前无匾额,亦不设仪仗。每逢休沐之日,必亲往碧霞观探望赵徽柔。

那日细雨如丝,檐角滴水成帘。陆北顾撑伞而至,道童见是他,笑而不语,只引他入后园精舍。推门而入,赵徽柔正对镜梳发,青丝间已夹杂几缕银白,却更显清雅出尘。她回头一笑,如初雪映梅:“你来了。”

“嗯。”他放下油纸伞,解下湿透的外袍挂于架上,“今日朝会冗长,迟了些。”

她起身沏茶,动作轻缓,指尖微颤。他皱眉:“手又凉了?”

“老毛病了。”她淡然一笑,“修行之人,寒暑不侵才是境界,可惜我始终未能参透。”

他握住她的手,暖意缓缓渗入:“你何必苦自己?若愿还俗,我可……”

“嘘??”她以指抵唇,“莫说这话。我非为避世而出家,而是为守你一条退路。如今你在朝中步步惊心,多少人欲除你而后快?若我仍以公主身份与你往来密切,只会给你招祸。”

他默然良久,终是叹息:“可我不愿你一人孤灯古卷,冷月相伴。”

“我不孤。”她凝视着他,“你每十日必来一次,风雨无阻。你说的话,写的字,走过的路,我都记得。这便是相守。”

他眼眶微热,低头啜茶,却觉喉头涩痛难咽。窗外雨声渐密,打在芭蕉叶上,如同旧年朱雀桥畔的琴音断续。

忽有内侍匆匆而来,捧着一卷黄绫诏书:“公主,陛下召您即刻入宫,事关皇嗣立储。”

赵徽柔神色一凛,起身更衣。陆北顾亦随之站起:“我送你。”

“不必。”她摇头,“宫门森严,你在外等我便可。”

他欲言又止,终只点头。目送她登上肩舆,身影隐入烟雨深处,心中竟生出一丝不安。

这一等,便是两个时辰。

待她归来时,面色苍白如纸,手中拂尘断裂了一截,发髻也散乱不堪。陆北顾迎上前去,急问:“出了何事?”

她强撑笑意:“无妨,只是父皇动怒罢了。”

“到底如何?”

她闭目片刻,才低声道:“三皇子谋逆案牵连甚广,有人供出我曾私传消息予你,助你联络杜相等人。父皇震怒,斥我‘牝鸡司晨’,险些削去封号。幸得太后出面调解,方得以保全。”

陆北顾双拳紧握,指甲深陷掌心:“是我连累了你……”

“别这么说。”她抬手抚他脸颊,一如当年月下,“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心甘情愿。若重来一次,我仍会选择站在你这边。”

他将她拥入怀中,声音哽咽:“若有来世,我定护你周全,绝不让你再受半分委屈。”

她轻轻一笑:“那你先活过今生再说吧。朝中暗流汹涌,王钦若虽贬,其党羽犹存。听说他们已在暗中结盟,欲借西北军饷贪腐案扳倒你。”

“查实便罢,诬陷则反噬。”他松开怀抱,目光坚定,“只要我行得正,就不怕影子斜。”

当晚,陆北顾连夜修书一封,命亲信送往应天府一位老友手中,请其彻查军饷账册。同时,他又密奏仁宗,建议设立“审计司”,专查各地赋税钱粮出入,以防权臣舞弊。

数日后,奏章批回,仁宗朱批八字:“卿之所虑,朕心同之。”随即下诏筹建审计司,并命陆北顾兼领其事。

此举震动朝野。那些靠吃空额、贪军饷起家的将领和地方官吏无不惶恐,纷纷串联攻讦,称陆北顾“揽权自重,窥伺兵柄”。更有御史弹劾他“勾结外臣,图谋不轨”。

风浪愈演愈烈,连宫中也开始传出流言,说碧霞观中的赵徽柔常夜会朝臣,实为陆北顾通风报信之枢纽。

陆北顾闻之,冷笑不止。他当庭奏对时直言:“若清修之地皆不得安宁,则天下再无净土;若女子开口便是干政,则男子喋喋皆为忠谏乎?请陛下明察人心,勿使忠良寒心!”

仁宗沉吟良久,终下令严禁妄议公主私德,违者以诽谤论处。一场风波暂息。

然而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

那年冬,西夏再度犯边,宋军节节败退。前线急报如雪片飞来,皆言粮草不继,士卒冻饿交加,甚至有“啖尸充饥”之惨状。百姓怨声载道,指责朝廷腐败,克扣军需。

调查结果很快出炉:从户部到转运使司,层层盘剥,军饷竟被截留六成以上。而主使者,竟是当朝尚书左丞、王钦若门生李崇文。

证据确凿,陆北顾力主严办。但此案牵涉极广,牵连官员多达七十余人,其中包括三位节度使、五名御史、两名翰林学士。若一并治罪,朝堂几乎要瘫痪一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