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白发老妪立于船头,手持竹杖,目光炯炯。她身后站着数十名男女老少,皆神情戒备。
“来者何人?”老妪喝问,声音苍劲。
闻忆上前一步,合掌行礼:“北村闻忆,携《灯火录》而来,寻海隅遗民,续七灯之约。”
老妪浑身一震,脱口而出:“《灯火录》?!那不是……三百年前沉船时,族长亲手烧毁的典籍吗?”
“它没被烧尽。”闻忆取出玉佩残片,银光流转,“这是忆泉信物,也是当年与你们约定的凭证。”
老妪颤抖着走近,忽然跪倒在地,老泪纵横:“三百年了……我们以为世上再无人记得浮裔。我们只能靠歌谣传名,靠铃声守心……可没想到,真的有人来了……”
那一夜,浮裔举行了三百年来的第一次“点灯祭”。他们在每艘船上点燃一盏油灯,排成巨大的圆形阵列,中央竖起一根长杆,挂上从祖传箱底翻出的残破族谱。一位盲眼老者抚琴而歌,唱的是失传已久的《归名曲》,歌词凄婉:
>“浪打孤舟无岸依,
>千里血脉化烟飞。
>儿孙不知祖籍地,
>唯有夜半唤亲啼……”
闻忆听着听着,忽然起身,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那是林照晚年亲笔(由弟子代书)整理的《浮裔源流考》,记录了这个族群最初的迁徙路线、姓氏分支、祭祀礼仪。
“你们的名字,”她朗声道,“从未真正消失。它们藏在北村的档案里,刻在守心碑的背面,等了整整三百年。”
全场寂静。
片刻后,哭声四起。
七日后,海隅执灯仪式举行。七盏铜灯依次点亮,最后一盏置于浮裔祖船之上,由那位老妪亲手点燃。火焰腾起瞬间,整片海域波光粼粼,仿佛万千星子倒映人间。
与此同时,远在北村的守心钟,无声震动。桃林深处,一朵迟开的桃花缓缓飘落,正好落在林照曾经坐过的石凳上。花瓣背面,赫然浮现三个极小的字:
**成了。**
归舟返航时,带回了三百名愿意回归陆地的浮裔后人,以及一套完整的口传族谱。铭学院为此增设“海隅馆”,专门收录海上遗民的记忆。
多年后,柳婉儿主持编纂《天下忆谱》第二卷,专记浮裔诸姓。她在序言中写道:
>“他们不曾拥有土地,却守护了比土地更珍贵的东西??名字的尊严。
>他们漂泊千年,只为不让一句‘我是谁的孩子’,沉入海底。
>如今他们回来了,不是因为找到了家园,
>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
又是一个春日,桃花开得漫山遍野。一名小女孩蹲在桃树下,捡起一颗掉落的果实,剥开桃核,看见里面写着两个字:
**念安。**
她不懂,跑去问老师。
老师微笑:“这是某个孩子曾被遗忘的名字。现在,它回来了。”
风过处,铃声轻响,仿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