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工匠合力清理井道,在深达九丈之处,发现一层青石封板。破开之后,一道幽深通道显露眼前,石壁湿润,刻满古老符文,皆与“忆”“名”“归”相关。通道尽头,是一座地下石室,四壁镶嵌铜镜,中央立着一座小型石台,台上放着一只青铜匣,其形制竟与当年钟陵男子带来的木匣极为相似。
打开铜匣,里面没有文字,没有信物,唯有一面巴掌大的玉镜,镜面灰蒙,毫无光泽。
但当闻忆伸手触碰那一刻,整座石室忽然震颤起来。铜镜骤然亮起银辉,一道虚影浮现空中??竟是林照年轻时的模样。
“若你见此镜,”虚影开口,声音平静而深远,“说明守心钟已响,忆泉重开。那么,你也该知道,七灯之路尚未真正完成。”
众人屏息。
“西漠、南瘴、东礁、北原、中州、西域、海隅??七地执灯,六地已明。唯独海隅一脉,始终无踪。非因遗忘,而是被沉没。”
画面一转,现出一片怒海狂涛,一艘古船在风暴中倾覆,甲板上有人高举族谱投入火盆,嘶吼着:“名字不能随尸骨沉海!”紧接着,一道金光自海底升起,将那团火焰托出水面,化作一颗明珠,沉入深渊。
“海隅之民,三千年前遭大难,举族迁徙海上,称‘浮裔’。他们以舟为家,以浪为路,世代漂流,不敢靠岸,唯恐被断缘吞噬。他们的名字不在碑上,不在谱中,而在歌谣里,在船头的铃铛声中,在母亲哄睡孩子的摇篮曲中。”
虚影顿了顿,目光似穿透时空,直视闻忆双眼。
“我未能寻到他们。但我留下了线索??七盏灯中,唯有海隅灯芯未燃。而这面‘溯忆镜’,便是通往浮裔最后聚居地的钥匙。它不会指引方向,只会回应真心。唯有真正愿意找回失落之人,才能听见海风中的呼唤。”
影像消散,玉镜重归黯淡。
柳婉儿颤声问:“我们要去找他们吗?”
闻忆沉默良久,终于点头:“不仅要去,而且必须去。七灯若缺其一,记忆之链便不完整。断缘虽败,但它藏身于遗忘的缝隙之中。只要还有一个族群被抹去,它的阴影就未曾彻底消散。”
三个月后,一艘由北村匠人打造的新船建成下水,名为“归舟号”。船体以桃木为骨,铜铃挂满桅杆,船首雕刻一双眼睛??那是林照生前亲手设计的图样,据他说,这是“看得见看不见的东西”的眼睛。
船上载着三十人:五位长老、十名铭学院弟子、八名曾失去亲人的百姓,以及柳婉儿和闻忆。
临行前夜,闻忆独自来到桃屋。她推开房门,屋内陈设一如往昔:案上摆着半杯凉茶,书架上堆满手稿,墙上挂着那幅唯一由林照口述、旁人代笔的《七灯图》。她轻轻抚摸椅背,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熟悉的温度。
窗外,月光洒落庭院。忽然,一阵风过,檐下铜铃轻响。她抬头望去,只见桃树梢头,一颗果实悄然裂开,桃核之中浮现出两个字:
**去吧。**
她笑了,眼角含泪。
启航那日,全村送行。孩子们手持纸灯,放入溪流,顺水漂向远方。老人们唱起那首古老的民谣,歌声悠扬:
>“风吹桃叶响铜铃,
>夜半谁人唤我名?
>若有游子未归程,
>请随灯火回家庭……”
归舟破浪前行,穿越迷雾海峡,横渡险滩暗流。一路上,溯忆镜时明时暗,唯有每当有人讲述自己想要寻回的记忆时,镜面才会微微发烫,指向某一方位。
第四十九日,海上突起浓雾。能见不过数尺,罗盘失灵,连星辰也被遮蔽。众人惶恐之际,柳婉儿取出溯忆镜,跪于船头,低声诉说:“我想找到那个曾在梦中唤我‘女儿’的女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记得她的手很暖,她总爱哼一首调子古怪的歌……”
话音未落,镜面骤亮,一道银光射出,刺破浓雾。远处海面,隐约浮现点点灯火,如同星辰坠落人间。
靠近一看,竟是数百艘相连的小船,组成一座浮动的村落。船上屋舍简陋,却处处悬挂贝壳串成的风铃,随波轻晃,发出清越之声。岸边插着一根高竿,竿顶飘着一面褪色的布旗,上书两个古篆:
**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