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聚集在巨石前,无论能否发声,皆手持一支蜡烛,依次上前,在石上写下心中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完后,将蜡烛插在字旁,齐声默念三遍。
沈知意排在最后。
轮到她时,全场寂静。她提笔蘸墨,在石上缓缓写下:
>“我对不起你们每一个人,因为我迟到了太久。”
火焰摇曳,映照着她苍老却清澈的脸庞。
没有人责备她,反而有人走上前,轻轻拥抱她。一个失去双臂的女人用额头触碰她的肩;一个聋哑少年用手语比划:“现在开始,也不晚。”
最后,全村人将她抬上肩头,绕石三圈,如同迎接归来的王。
她没有推辞,因为她终于明白:
她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殉道者。她只是一个曾经选择沉默的人,如今终于学会面对自己的罪与痛,并愿意继续走下去。
离开山村前,她收养了那个叫小芸的女孩??柳芸的女儿。她给她改名“沈念”,意为“铭记”。
小女孩不会说话,但写得一手好字。她常趴在沈知意膝上画画,画一群人在星空下牵手奔跑,天上挂着一轮会笑的月亮。
她们继续北行,目的地仍是九渊谷。
但这一次,沈知意不再急于修补封印,而是沿途建立“言塾”??不教经史子集,只教人如何说出真心话。课程很简单:每日一问,每人一答,必须真实,不得修饰。答案或写或画或比划,形式不限。结业时,学生需将自己的第一句话刻在石头上,埋入校基。
一年后,九州境内共建成七十二所言塾。它们分布南北,形如星斗,隐隐构成一道古老阵法的轮廓。有懂风水的道士惊呼:“这是‘心音引脉阵’!传说上古时期,圣人以此沟通天地人心!”
更令人震惊的是,每当月圆之夜,这些言塾的地基都会渗出淡淡光芒,顺着地脉流向九渊谷,汇入万言钟遗址之下。
与此同时,紫雾再次出现。
这次不是从第九层裂缝溢出,而是自人间升起??凡有谎言盛行之地,空中便会凝聚一抹诡异紫气,久久不散。百姓称之为“谎瘴”。一旦吸入过多,便会丧失表达欲,变得麻木冷漠。唯有进入言塾,诚心说出一句真话,才能驱散体内浊气。
朝廷起初视之为妖孽,欲下令查封言塾。可当宰相之子因长期欺压百姓染上谎瘴,神志不清,最终在女儿劝说下登台忏悔,病情竟奇迹般好转后,整个官僚体系为之震动。皇帝亲自下诏:“凡阻挠言塾者,以蔽民心论罪。”
至此,真话不再是勇气,而成了生存所需。
人们开始珍惜每一句出自肺腑之言,如同珍惜清水与空气。
十年光阴,如潮退去。
某年春分,沈知意回到最初那间海边书塾。她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唯有眼神依旧明亮。孩子们围着她叽喳提问:“先生,风今天说了什么?”
她微笑,指向海面:“它说,该回家了。”
当晚,她独自登上礁石,取出一枚新玉佩??那是小芸亲手为她雕琢的,形状如初月,内嵌一粒来自万言钟的碎屑。她将其贴于心口,闭目静坐。
午夜钟声忽响。
并非实物,而是天地共振。九渊谷方向,万言钟残骸冲天而起,悬浮于云端,钟体第六道铭文光芒万丈,照亮四野。紧接着,第七道铭文缓缓浮现,字体苍茫,似由岁月书写:
>“她说完了。”
与此同时,沈知意感到胸口一阵暖流。
她张开嘴,十年未曾发出的声音,终于滑出唇间??不是呐喊,不是控诉,而是一句轻柔的呢喃:
“阿砚……我回来了。”
声音虽小,却激起千层浪。
海面翻涌,浪尖上浮现出无数光影??那是历代曾因言获罪者的魂灵。他们列队而来,向她躬身致意。最前方,一人白衣胜雪,怀抱古琴,含笑望她。
她认得那笑容。
她起身迎向海风,不再说话,只是轻轻哼起那首跑调的童谣。
一个音符接一个音符,笨拙而温柔。
远处渔舟上,老渔夫猛然抬头,喃喃道:“老婆子,我又听见你唱歌了……这次,是有伴奏的。”
琴声起,潮声应。
天地之间,万籁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