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魏晋不服周 > 第212章 此间乐不思蜀上(第1页)

第212章 此间乐不思蜀上(第1页)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天一大早,石守信的右眼就跳个不停,似乎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一样。

他的心神不宁,并不是平白无故杞人忧天,而是朝廷,或者干脆说就是司马家的表现着实有些不同寻常。

。。。

雪未停,风却歇了。敦煌城外的官道上,一行人踏着深雪缓缓而行,衣袍尽染霜色,背影如刀刻于苍茫天地之间。他们是从瓜州押解副使回审的共审庭执律队,由乌仁娜亲自带队。那副使被缚于木枷之中,头颅低垂,昔日威风荡然无存。沿途村落百姓闻讯而出,立于道旁,不喝彩,亦不辱骂,只是默默注视??这目光比鞭挞更重,比刑罚更冷。

阿禾在柳树祠前迎候。她未穿礼服,只披一件旧褐袍,袖口磨得发白。见队伍抵达,她上前一步,抬手示意解枷。“此人尚未定罪,仅涉嫌疑,依《联邦律》第三条,‘疑则从宽,审而后断’。”她的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我们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法止乱。”

乌仁娜皱眉:“可他手下书吏已招供,伪造契约、强征劳役,铁证如山,何必再走流程?”

“正因为铁证如山,才更要走流程。”阿禾望着那副使,“若我们因恨而省去程序,那与他们私设刑堂有何区别?我们要让所有人看见:正义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

消息迅速传开。十一城百姓纷纷赶来,欲观此审。共审庭临时决定,在原广场审判台基础上扩建“公议坛”,设三方席位:原告席、被告席、公众质询席,中央立一陶柱,上刻“听天理,问人心”六字。三日后,第二次万人共审大会正式开启。

开审当日,天光澄澈。张延年作为主诉人出列,呈上三件物证:其一是原始指纹簿,其二是伪造契约残页,其三是从副使私宅搜出的密信??内容直指河西监军使司指令“务须凑足边矿劳力,不得延误”。更有数十农户联名作证,哭诉家中壮丁被强行带走,田地荒芜,老幼饿死。

轮到被告答辩时,副使终于开口,声如枯井:“我……确有错。但诸位可知,朝廷每年向河西索矿铜十万斤,若完不成,全府上下皆贬三级。我非不知律,实是惧上压责。若我不办,自有他人来办,百姓之苦,未必能减。”

台下一时寂静。

一名凉州老妇颤巍巍起身,手持一根烧焦的木杖:“我儿便是被你们用这‘考绩令’逼走的!三年前抓走时还好好的,上月送回一口薄棺,脚筋全断,身上烙着‘逃役’二字!”她怒指副使,“你说你怕上司?那你可曾想过我们怕什么?我们怕孩子出门就不回来,怕半夜敲门,怕官差说一句‘上面要人’,就能把活人拖进地狱!”

人群沸腾。呼声如潮:“还我儿子!”“要说法!”“律不能只管小民!”

阿禾起身,举手肃静。“今日之审,不止为一人定罪,更为厘清一条界限:当‘奉命行事’成为恶行的借口时,谁该负责?”她转向陪审团,“请诸位思考:若长此以往,律法是否将沦为权贵转嫁责任的工具?若每一个执行者都说‘我只是听命’,那么作恶之人,岂非永远逍遥法外?”

陪审团退席商议良久。最终裁定:副使虽非首谋,但明知违法仍助纣为虐,构成“共犯之实”,判处公开悔过、罢职永不录用,并责令其亲赴各受害村落赔罪。同时建议建康朝廷彻查“考绩压法”制度,废除以劳力数量考核地方官员之成例。

裁决宣毕,全场默然片刻,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次,不再是愤怒的呐喊,而是对规则被真正践行的敬意。

就在此时,裴景行匆匆入庭,递来一封密报。阿禾阅后,脸色微变,随即镇定如常。待人群散去,她召集核心成员于祠内密议。

“建康派来了新使臣。”她说,“不是谢允之那样的酷吏,而是太学博士陆修文,号称‘礼法双修’,此番携圣旨而来,名义上是‘嘉奖河西试点成效’,实则要推行‘归律于朝’计划??所有民间律议机构必须并入州府司法体系,共审庭将改为‘律政参议所’,仅有顾问之权。”

启明冷笑:“换汤不换药。先剿不成,便收编。一旦没了独立审案之权,我们连一张陶碑都立不起来。”

赵元礼叹道:“他们学会了软刀子杀人。打着‘正统’‘秩序’的旗号,一点点抽走我们的骨血。”

乌仁娜握紧腰间短刀:“不如趁他还未进城,直接拒之门外!”

“不可。”阿禾摇头,“陆修文不同于谢允之。他是儒林清流,言辞温雅,若我们粗暴驱逐,正中他们下怀??坐实‘蛮夷无礼,抗拒王化’之名。我们必须让他走进来,看清这里发生了什么,再让他带着无法否认的事实离开。”

众人沉吟。阿禾继续道:“我要办一场‘律辩大会’,邀请陆修文为主宾,请他与共审庭代表当众论法。议题只有一个:**百姓是否有权自立律规、共审官吏?**”

“你要和他讲道理?”启明惊讶。

“正是。”阿禾目光坚定,“他们以为我们只有愤怒,没有逻辑;只有激情,没有章法。那就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每一项制度,都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我要用他们的经典,驳倒他们的偏见。”

筹备再度启动。工匠在广场中央搭建环形论台,以十二根石柱象征十二月令,寓意“天道循环,法应民心”。盲童协会连夜翻译《春秋》《礼记》中关于“民本”“纠官”的章节,编成诵读段落。粟特商人送来西域各国律法典籍,作为对比参照。连高昌佛寺的僧人都参与进来,抄录佛陀“护生断贪”之训,准备在辩论时诵念。

七日后,陆修文乘青盖车入城。此人年约五十,面容清癯,举止从容,见道旁陶碑林立,百姓见其车驾并不跪拜,反而驻足观望,竟微微颔首,似有所思。

阿禾亲迎于城门,拱手道:“久闻陆博士通经达理,今日幸会。”

陆修文还礼:“闻敦煌有‘陶碑立律’之事,本以为传闻夸大,今见民风肃然,街巷有序,方知所言非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