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魏晋不服周 > 第213章 此间乐不思蜀下(第2页)

第213章 此间乐不思蜀下(第2页)

她转向陪审团:“请诸位看这柄短刃??出自赤焰营制式装备,但刃口残留泥土经鉴定来自玉门关东二十里处的红岩谷,而非敦煌本地。再看这封残信,笔迹经多位识者比对,确认为仿写,且用纸为建康官衙专用黄麻笺,非民间所能持有。”

她顿了顿,目光如炬:“最可疑的是,案发当晚,敦煌城门守军并未记录任何军队进出。若赤焰营真在此地行凶,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除非……他们根本没来过。”

台下哗然。

一名吐谷浑使者起身质问:“既如此,凶手是谁?”

“我不知道。”阿禾坦然道,“但我知动机何在。近月来,共审庭裁决七起官员贪渎案,牵涉监军使司三名参军、两名都尉。他们虽未定罪,但声誉扫地,升迁无望。若河西继续推行民审制度,他们的权力将彻底瓦解。”

她取出一份名单,高声念道:“这些人中,有三人曾收受建康崔氏贿赂,金额合计两千金;有两人之子正在建康太学就读,受崔琰庇护;更有一人,其妻兄正是此次‘巡查’副使!”

人群沸腾。

“这是报复!”凉州老妇再次拄杖而起,“他们杀无辜之人,只为吓退我们说话!”

“我们要真相!”

“查到底!”

“不能让血白流!”

呼声震天动地。阿禾举手肃静,继续道:“因此我提议:成立‘跨族调查团’,由汉、羌、粟特、吐谷浑、沙门各派二人组成,前往玉门关外实地查访,调阅军营日志,询问戍卒口供,并邀请波斯医者参与尸检,确保公正。”

她看向远方观礼席上的州府官员:“张刺史,此事关乎边疆安危,请您签署通行文书,开放军营查验权限。”

张延年面色复杂,迟疑片刻,终是起身接过文书,提笔签署。

就在此时,一骑快马飞驰入场,rider滚鞍下马,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函??竟是来自玉门关守将的急报!

“赤焰营已于两日前奉命撤离,但留守校尉发现营中少了一支十二人小队,装备齐全,携带假令符,声称‘奉旨办案’,未经登记便离营西行!经查,该令符印章模糊,疑似伪造!”

全场哗然。

阿禾接过令符拓片,细细审视,忽然冷笑:“你们看这印文边缘??‘河西监军使司’六字中,‘河’字第二笔断裂,乃旧版铜印磨损痕迹。而现行官印早已更换。此令符至少是三年前的废品,却被重新启用。”

她抬头,声音如雷:“有人盗用军令,假借朝廷之名,在我河西制造流血事件,企图挑起战端,瓦解共审!请问诸位,这样的人,配称国家柱石吗?”

无人回答。唯有风卷残雪,掠过陶碑林立的广场。

最终,调查团当即启程。七日后,他们在祁连山麓一处废弃烽燧中发现了那支失踪小队的营地遗迹,搜出大量伪造文书、染血军服及一封未及销毁的指令残简,上书:“务使敦煌与西域交恶,方可名正言顺收回治权。”

证据确凿。

消息传回,敦煌全城鸣钟三日。百姓自发聚集于柳树祠前,将那封残简投入火盆,焚为灰烬。

与此同时,阿禾再次提笔,写下新的律条:

>“凡以公器行私仇,伪令杀人者,虽远必究。

>凡构陷良民、嫁祸异族者,视为叛国。

>凡军政官员干预共审、阻挠调查者,民有权联名弹劾,直达天听。

>??此规永立,不得擅改。”

此条刻于黑曜石碑,立于公议坛最高处,与先前青铜律板并列,合称“双碑定法”。

数月后,建康传来消息:崔琰因“用人失察,纵属犯边”,遭御史台连劾,罢相归第。新任尚书左仆射上表称:“敦煌之事,宜抚不宜剿。与其强令归律,不如设立试点监察使,定期考评,以观成效。”

又一年春,第一批由共审庭推荐、经州府考核录用的“民选律佐”正式上岗,负责巡查里巷冤情、登记陶板诉状、组织小型评议会。他们无官衔,无俸禄,唯胸佩一枚铜牌,上刻“听天理,问人心”。

某日黄昏,阿禾独坐井边,见一群孩子围着新来的律佐问东问西。一个小女孩仰头问道:“姐姐,我也能当律佐吗?”

那女子蹲下身,笑着摸她的头:“当然能。只要你敢问,肯听,记得每一个受苦人的名字。”

阿禾听着,轻轻闭上眼。远处,驼铃悠悠,夕阳洒在陶碑群上,光影斑驳,宛如星河落地。

她忽然想起陈五临终前说的话:“我不怕死,只怕死后没人替我说话。”

如今,这片土地上,再没有人会沉默。

风起了,吹动她的衣角,也吹动碑前那一片新生的绿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