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 第687章 让堂弟离京布局筹谋(第1页)

第687章 让堂弟离京布局筹谋(第1页)

许靖央循声踏入许鸣玉的院落。

只见凛冽寒风中,少年只着一件单薄的中衣,正手持一杆红缨长枪,对着院中竖立的硬木桩奋力劈刺挑扫。

他动作迅捷,力道刚猛,枪风呼啸,显然武艺根基扎实。

然而那招式间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烦躁与戾气。

每一枪都带着十足的力道,额角汗珠滚落,在冰天雪地里蒸腾起一片白茫茫的热气。

听到脚步声,许鸣玉猛地收势回头。

见是许靖央,他脸上那挥之不去的郁色瞬间消散,眉眼舒展开来。

“阿姐!”许。。。。。。

海风卷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苏清越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渊般的怒涛。浪头撞击岩壁,碎成雪白的雾气,如同无数不甘沉寂的灵魂在嘶吼。她低头看着胸前那枚焦黑贝壳,它正微微震颤,仿佛感应到了远方新开启的静音井中传来的哀鸣。

“第三口……”她喃喃自语,指尖抚过贝壳上细密的铭文,“你们以为埋得够深,藏得够久,就能让一切归于虚无?可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写下自己的名字,你们的‘静养’就不算成功。”

她闭目凝神,将贝壳贴于眉心。刹那间,意识如潮水般涌入??

黑暗。潮湿。铁链拖地的声响。

一个少女蜷缩在角落,双手被铜环锁住,指甲缝里嵌着血与墨。她面前是一张残破的图纸,画的是改良水车的机关结构。烛火微弱,映出她苍白的脸。门外传来脚步声,她急忙用袖子抹去泪水,咬牙继续书写:“若以双轮逆转牵动活轴,则山涧急流亦可提水上坡……此法可行,勿弃。”

纸页刚写完,门被踹开。一名身着青袍的老学士走进来,目光冷如霜雪。“程小满,你母已死,无人再护你。女子不得私撰技艺,违者以‘乱音罪’论处。”他一把夺过图纸,投入火盆。

火焰腾起,少女扑上前去,却被侍卫按倒在地。“那是我母亲未竟之志!”她嘶喊,“她说过,知识不该因性别而止步!”

老学士冷笑:“你母程素云,本为活字铜模雕刻第一人,却妄图留名于世。如今史册记功者乃工部尚书张德隆,谁还记得她?你也想落得同样下场?”

少女挣扎着抬头,眼中燃着不灭的火:“就算你们烧了我的纸,砍了我的手,我也记得我是谁!我会记住每一个字,每一笔线!总有一天,有人会听见我说的话!”

画面戛然而止。

苏清越猛然睁眼,胸口剧烈起伏,眼角渗出血丝。她抬手擦去,冷笑一声:“程小满……原来你是程素云的女儿。她们不仅抹杀了创造者,连继承者也要一并扼杀。”

她转身望向远处沙滩上的孩子们。那个写下“我在这里”的女孩还在,正用更多贝壳拼出一道算式。旁边几个男孩好奇围观,其中一个问:“你干嘛写这些?女孩子学算术有什么用?”

女孩昂起头:“周婆婆说,算术能救人。去年大旱,她教我们算雨水积量,才保住三亩稻田。”

男孩嗤笑:“周婆婆?一个快死的老太太罢了。”

女孩猛地站起身,声音清亮:“但她记得《九章》,她教了二十个孩子!你说她没用,那你告诉我,粟米章怎么算?均输法怎么解?你说啊!”

男孩哑口无言。

苏清越静静看着,嘴角微动。她知道,这场战争早已不在庙堂之上,而在每一个孩童的心中,在每一句传承的话语里。

***

七日后,西南勘探队的消息终于传至京城。

静音井叁,位于古??郡废墟之下,深达百丈,四壁刻满女童手书的《千字文》片段,字迹由工整渐变扭曲,最后化作抓痕般的划道。井底发现大量腐朽竹简,经铭名院紧急抢救修复,确认为永昌年间女子议政院初稿残卷及配套律法草案,其中明确提出“女子有产、有仕、有讼、有兵”四大权柄,并附有地方试点记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井侧暗格中找到一封血书:

>“吾名谢昭华,永昌三年进士科女榜榜首,授大理评事。因联合裴婉柔、柳?等上书请立女子议政院,被贬入静音井。今知必死,唯愿后来者知:我们非为争权,实为建制。制度不死,则希望不灭。若有缘见此书者,请代我问一句??百年之后,天下可有女子执印理政乎?”

林小满读罢,久久不能言语。她命人将血书拓印百份,分送各地书院、女塾、医馆、工坊。每一份背面都添了一行小字:

>“谢昭华问,今日答曰:已有。”

与此同时,紫茉莉堂启动“回声计划”,在全国设立三百六十处记忆驿站,鼓励百姓献出祖辈遗物、口述家史、族谱旁注。短短月余,收集到各类女性事迹逾两千条。其中有明代女船主率商队远航南洋的航海日志,清代女票号掌柜独创“五联汇票制”的账册副本,甚至还有前朝女将军伪装男子领军十年,临终前才向亲信吐露真相的密信。

但阻力也随之而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