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 第687章 让堂弟离京布局筹谋(第2页)

第687章 让堂弟离京布局筹谋(第2页)

礼部右侍郎联名十三位儒臣上奏,称“妇言泛滥,淆乱纲常”,请求朝廷禁止民间擅自追认“野史人物”。奏折中尤其攻击苏清越“妖言惑众,借亡魂之名行悖逆之事”,并要求销毁所有从静音井出土的文献。

皇帝犹豫未决。

朝堂之上,林小满当庭展开一幅长卷,朗声道:“陛下可识此人?”

画卷徐徐铺展,竟是嘉庆年间宫中女官主持修建京杭运河支渠的工程图,图侧列明监工、设计、测算人员共十七人,皆为女子,领头者赫然是当今太傅陆承安的生母??杜若兰。

“杜氏早年任教县学,启蒙子弟数百,陆大人便是其最得意门生。”林小满声音平静,“然其毕生功业,尽数归于夫家叔父名下。陆大人掌礼制三十年,从未为其母正名,反屡次打压女子入学。请问诸公,这是孝道,还是背叛?”

满殿哗然。

陆承安当场跪倒,老泪纵横,却始终未发一言。

三日后,皇帝下诏:

一、正式承认女子议政院历史存在,补录谢昭华等人入国史列传;

二、设立“静音井调查司”,由苏清越任首席监察使,彻查其余四口未知静音井;

三、明年起,全国科举全面开放女科,试题须包含至少一道女性先贤贡献题。

圣旨下达当日,京城万人空巷。数百名少女手持紫茉莉,列队走过朱雀大街,齐声诵读《记之所在》一文。街边百姓自发燃起灯笼,组成一条蜿蜒长河,照亮夜空。

而在北方边陲,一座废弃军堡内,一位老妪正颤抖着翻开一本破旧笔记。她是戍边将领遗孀,年轻时曾代夫处理军务,绘制边防图、调度粮草、救治伤兵,却被斥为“牝鸡司晨”,晚年逐出府邸。如今孙子带回一本从旧库房翻出的军报抄录,上面赫然盖着她的私印。

“娘……您真的做过这些?”少年跪在地上,声音哽咽。

老妪抚摸着印章,泪流满面:“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了。”

***

又过了两个月,苏清越带队深入西域戈壁,根据贝壳指引,寻至一处被黄沙掩埋的古城遗址。此处正是传说中的“静音井肆”所在地。

掘开三层夯土后,露出一座地下石殿。殿中央矗立七根玉柱,每根柱内封存一具女子遗骸,衣饰跨越千年,从先秦直至前朝。柱身铭文记载,此地名为“缄默塔”,专用于囚禁“言有过慧”的女子,使其终身不得发声,死后亦不得留名。

但在最后一根玉柱背后,却发现一道隐秘夹层。

里面藏着一只青铜匣,匣盖刻着一行小字:“留给能听见回声的人。”

打开后,是一叠保存完好的羊皮纸,以及一枚银质徽章,形状正是展翅的青鸟。

纸上内容令人窒息??

这是一份完整的《静养局百年执行手册》,详细记录了如何甄别“危险女子”、如何通过教育压制、婚姻操控、舆论污名化等手段进行系统性消除。其中明确写道:

>“凡女子显智者,幼时诱其习女红、琴棋,避谈经史;稍长则促婚配,使其困于家务;若有著述,设法篡改为男名或佚名;若影响力过大,则制造‘暴病身亡’‘投井自尽’等意外。三代之内,必使其家族遗忘其存在。”

手册末尾,赫然列出历代“静养使”名单。

第一名:贞元帝师李崇文(已知主导第一次清洗)

第七名:礼部尚书陆承安

第八名:现任国子监祭酒周维桢

第九名:……

苏清越盯着那串名字,忽然笑了。

笑声低沉,却带着彻骨寒意。

“你们以为,这只是过去的事?”

她将手册交予林小满,同时下令:“启动‘青鸟令’。”

这是铭名院最高权限,意味着对全国官学、藏书阁、史馆进行全面审计,追溯所有被篡改、删除、替换的女性记录。凡经查实参与‘静养’行为者,无论生死,一律公示罪行,削去谥号,除名宗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