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一百九十九章 繁华(第1页)

第一百九十九章 繁华(第1页)

洪武二十二年。

大明经济腾飞的苗头,已经初初开始显露。

冶铁业,煤炭业,产量是一年比一年多,然而,即便如此,预计在未来的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内,恐怕都不会看到有铁矿减产,又或者是停采的情况。。。。

春雨绵绵,檐角滴水如珠串般坠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陆明远坐在铺子中央的老榆木案前,手中摩挲着一杆新制的秤。铜盘锃亮,秤杆乌沉,是用整根南岭铁心木打磨而成,三十六星宿刻度一丝不苟,尾端还嵌了一枚小小的银钉??那是他娘生前留下的发簪熔铸而成。

朱七坐在角落的小凳上,腿边靠着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他的目光一直落在那杆秤上,仿佛在看一段久远的记忆。“这秤……比当年军中用的还准。”他低声说。

“当然。”陆明远轻笑,“咱们陆家三代做秤,从不怕慢,就怕歪。”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个少年冒雨冲进来,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护着一封信。“陆……陆先生!宫里来的八百里加急,说是陈公公亲手封的!”

陆明远眉头微皱,接过信时指尖触到火漆上的龙纹印??这是皇帝亲启文书才有的标记。他拆开细读,脸色渐变。

秦九在信中写道:**“文渊支度旧档再现异动,有匿名奏本呈至内阁,称‘忠毅营平反系陆某挟私翻案,煽动民心,动摇祖制’,并附所谓‘原始战报’,言左营确为溃逃之师。更有御史联名请查监察院越权干政,疑与前首辅余党勾连。陛下暂压不下,恐风向将转。”**

信末一句尤为沉重:**“大人若再不出声,恐碑未成,魂先碎。”**

屋内一时寂静。檐雨声仿佛骤然放大,敲打得人心发颤。

朱七缓缓抬头,眼中已有怒火:“又要来?二十年前他们污我们是逃兵,如今连死人都不肯放过?”

“不是他们。”陆明远声音平静,却如寒潭深水,“是‘它’醒了。”

“什么?”

“是那个系统。”陆明远放下信,起身走到墙边,取下挂在梁上的旧布包。打开后,露出一本残破账册,封面写着《文渊支度?建文元年冬》。“你以为沈仲衡是个孤臣?错了。他是藤,缠着整座朝廷长了三十年。他倒了,根还在。有人继承了他的位置,也继承了他的恐惧??怕真相继续挖下去,下一个就是自己。”

朱七握紧拐杖,指节泛白:“那你打算怎么办?回京?”

“不。”陆明远摇头,“我若回去,就成了他们口中的‘权臣逼宫’。这局棋,不能按他们的走法下。”

他转身取出笔墨,提笔疾书三道手令:

其一,命影察司彻查近五年所有涉及“靖难战役”史料调阅记录,追查谁曾私自抄录或篡改档案;

其二,令太常寺李维安公开宣读当年拒录忠烈名录的密谕原件,并邀请六部老官、退役将领联署见证;

其三,启动“灯影计划”??即日起,全国七十二州府同步举办“忠毅讲会”,由幸存老兵、家属及地方学官讲述左营事迹,百姓可自由旁听,записи全程备案上报。

写罢,他吹干墨迹,交予少年:“立刻送往监察院,加盖‘独立御察院’初印发出。”

少年领命而去。朱七望着窗外雨幕,喃喃道:“一场讲会,真能挡住那些刀笔吏?”

“不能。”陆明远坐下,端起茶碗,“但能让千千万万双眼睛盯着。当百姓都知道这段历史,谁想抹去,就得先蒙住所有人的眼。”

数日后,第一场“忠毅讲会”在应天府国子监外广场举行。主讲人是李维安,身旁坐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兵,皆曾隶属靖难诸营。台下黑压压挤满百姓,连屋顶都爬满了人。

李维安颤巍巍展开那份密谕,朗声道:“此乃建文三年正月十七日内府直颁文书,明令‘左营全员不得入祀,抚恤注销,子孙贬籍’!而今,我以太常寺卿身份宣告:该令违背天理人伦,亵渎忠魂,自今日起,废除无效!”

全场哗然,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与此同时,杭州、襄阳、广州等地纷纷响应。有老妇抱着亡夫遗甲登台哭诉;有书生当场吟诵自撰《忠毅赋》;更有孩童集体背诵八百三十七个名字,一字不差。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议论“忠毅营”,连戏班都编出了新本子《太湖火夜》。

舆论如潮,汹涌北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