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一百九十九章 繁华(第2页)

第一百九十九章 繁华(第2页)

京城震动。

三日后,一名年轻御史于早朝当众焚毁那份所谓“原始战报”,痛哭陈词:“臣受人蛊惑,误信谗言,几成千古罪人!此报乃伪造,笔迹出自兵部已革主事周某之手,其人昨夜畏罪投井!”

紧接着,刑部尚书出列,奏报查获一条秘密渠道:有人通过江南商号,重金收买旧档保管吏员,企图替换原始军令。涉案人员已被拘押,供出幕后主使竟是现任户部右侍郎徐廷章??此人正是沈仲衡门生之子。

满朝哗然。

建文帝当场震怒,下令彻查。徐廷章被捕当日,在狱中写下血书:“非为翻案,实惧牵连。若忠毅成碑,则吾父辈贪渎尽显,家族覆灭只在旦夕!”

陆明远得知消息时,正在修补一杆断秤。

秦九派人送来审讯全文,附言:“大人,要不要趁势清算?徐氏一族盘踞户部十余年,暗中操控漕运税赋,若借此拔除,财政可清明十年。”

陆明远看完,轻轻合上卷宗,摇摇头。

“不必株连。”他对来使说,“徐廷章一人担责即可。其余族人,若有违法,依法论处;若无,则不予追究。告诉秦院长:我们要的是制度清明,不是血债轮回。”

使者离去后,朱七问他:“你不恨吗?这些人一次次想把真相踩进泥里。”

“我当然恨。”陆明远望着手中修复如初的秤杆,缓缓道,“但我更怕。怕自己变成另一种恶??以正义之名,行暴戾之事。娘说过,秤匠最忌报复心。你若因别人买亏了你一钱,就反过来多收别人二钱,那这行当就完了。”

朱七沉默良久,忽然问:“那你现在,还算个官吗?”

“不算。”陆明远笑了,“但我是这杆秤的守匠。”

又过了半月,归途碑林正式动工。选址定于太湖西岸当年战场遗址,占地三十亩,中央立主碑,高九尺,由建文帝亲题“忠毅千秋”四字。四周环植松柏,象征不朽。

开工当日,八百三十七名烈士家属齐聚湖畔。许多人是从千里之外徒步而来,鞋底磨穿,衣衫褴褛,却无一人抱怨。他们带着家乡的土、井里的水、祖坟的香灰,一一洒在奠基坑中。

陆明远没有露面,只托人送来一块石匾,上刻四个小字:“**魂归有路**”。

朱七作为唯一幸存者,被请上高台致辞。他拄拐站立良久,终未开口,只是转身面向湖面,深深三鞠躬。身后百姓见状,纷纷跪地叩首,哭声震野。

就在此时,远处山道上传来马蹄声。

一队禁军疾驰而至,为首者乃陈福亲率锦衣卫精锐。他们并非前来阻挠,而是护送一件重物??一口青铜巨钟,高逾六尺,钟身铭文密布,皆为阵亡将士姓名。

陈福下马拱手:“陛下口谕:此钟名为‘唤魂’,每岁清明、冬至,由当地官府撞响九下,声传十里,告慰英灵:你们,从未被遗忘。”

钟架落成那夜,陆明远独自来到湖边。

月光如练,照在尚未竖起的碑石上,宛如霜雪覆骨。他蹲下身,用手拂去石面尘土,指尖划过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张大虎、李二牛、赵青山、王狗儿……这些曾被当作弃子的人,终于有了归属。

他忽然想起朱七曾说过的话:“那天晚上,我看着火光把湖面烧红,听着战友在水里喊娘……”

如今,湖水平静,风清月明。

“兄弟们,”他低声说,“回家了。”

翌日清晨,小镇秤铺门前来了几位陌生人。领头的是位中年妇人,怀抱木匣,身后跟着两个少年。她进门便跪,泣不成声:“恩公在上,我是朱七哨官麾下张大虎的妹妹!哥哥战死时我才五岁,家里被贬贱籍,母亲饿死,我卖身为婢二十年……若非您揭真相,我们张家连坟都不知在哪!”

陆明远急忙扶起,打开木匣??里面整齐码放着三十六枚仿制铜牌,每一枚背面都刻着新补录的家谱信息。

“我们集资做的。”妇人哽咽,“孩子们说,要让后代记住,咱们祖上是个英雄。”

陆明远眼眶微热。他取来纸笔,亲自为她写下一份证明文书,并盖上“独立御察院”特许印章:“凭此文书,你全家可迁回原籍,子女恢复良籍,参加科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