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章 家常(第2页)

第二百章 家常(第2页)

“杀不得。”陆明远摇头,“吴铭兄长乃三朝元老,深受帝信。若贸然揭发,必引朝堂震荡。且此事牵涉海外贸易、藩属关系,稍有不慎,恐成边患。”

“那你打算怎么办?慢慢查?等他们把祖宗的脸都丢尽?”

陆明远沉默片刻,忽然起身取出纸笔,写下三封密信:

其一,致浙江巡抚,请其以“剿匪”为名,突袭太湖水域走私船队,截获一批标有“云锦斋”印记的货箱,务必确保内藏御制蟒袍实物;

其二,遣影察司精锐伪装商人,打入海商团伙,录下吴铭亲信与其交易对话,并设法取得账册副本;

其三,命太常寺李维安联络朝鲜使臣,探询倭国是否确有贵族穿着类似明朝亲王服饰之事,若有,速请其递交国书抗议,制造外交压力。

“我们要让他自己跳出来。”陆明远收笔,“当证据摆在天下人面前,谁也保不住他。”

七日后,第一波反击开始。

浙江巡抚雷霆出击,在太湖口截获三艘走私船,当场查获二十四件绣有四爪蟒纹的华服,针法精细,金线纯正,连袖口内衬都印着“湖州织造局?永乐十七年制”字样。更有两件竟是皇后规格的凤鸾补子!

捷报传至京城,举朝哗然。建文帝震怒,下令彻查。

紧接着,影察司呈上一段蜡封竹筒录音??吴铭家奴亲口承认:“老爷说了,只要不露面,穿龙袍的又不是咱们大明人,谁能管得了?再说,东瀛那边出价高,一匹顶五匹呢!”

与此同时,朝鲜使臣正式递交国书,言辞严厉:“倭酋妄自称孤道寡,衣冠僭越,竟效我中华亲王之制,实乃大不敬!若非贵国监管失察,何至于此?”

三箭齐发,箭箭穿心。

礼部尚书吴衡跪伏殿前,泣血请罪。建文帝怒斥:“尔弟盗卖国器,辱我宗藩,坏我声威!你身为大臣,竟毫无察觉?”

吴衡颤声道:“臣……臣确不知情……愿辞官谢罪。”

“辞官?”皇帝冷笑,“你弟弟做的事,你以为你能脱得了干系?来人,礼部尚书暂免职务,闭门思过。吴铭即刻缉拿归案,抄没家产!”

旨意下达当日,吴铭试图乘船逃往琉球,却被早已埋伏的锦衣卫擒获。搜查其宅时,在夹墙中发现大量海外珍宝,还包括一封尚未寄出的密信,内容赫然是??**“若事败,可求姑苏慧因寺住持周某周旋,彼与内阁某公有旧。”**

线索再次延伸。

秦九火速派人调查慧因寺,却发现该寺近三年接受巨额香火捐资,来源皆为匿名富商。而住持周某,原名周文渊,正是已故首辅沈仲衡的外甥!

“果然!”朱七拍案而起,“藤蔓又冒头了!”

陆明远却神色平静:“不出所料。沈仲衡当年一手遮天,岂会不留后手?寺庙、书院、商帮、甚至江湖门派,都是他的根须。”

“那你还不出手?再拖下去,他们又要形成气候!”

“不急。”陆明远翻开新送来的《影察月报》,指着一条不起眼的消息:“你看,河南彰德府近日发生民变,起因是官府强征‘黄河堤防捐’,百姓不堪重负,焚毁税局。当地官员上报说是‘乱民作祟’,可据密探回报,真正煽动者,是一名自称‘白莲遗脉’的游方僧。”

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而这僧人,曾在慧因寺挂单三个月。”

朱七倒吸一口冷气:“你是说……他们想借民间教派,动摇社稷?”

“正是。”陆明远合上卷宗,“沈党覆灭后,残余势力已不敢正面抗衡朝廷,于是改走两条路:一路如吴铭,腐蚀财政,败坏纲纪;另一路则培植邪教,蛊惑愚民,伺机作乱。前者损国体,后者危根基。”

“所以你早就等着这一天?”

“我一直等着。”陆明远轻声道,“只有让他们自己露出獠牙,百姓才会真正看清,什么叫‘伪善之政’,什么叫‘披皮之恶’。”

他提笔写下第四道指令:**“启动‘烛照行动’??由影察司联合地方忠良士绅,在河南、江西、湖广三地秘密设立‘民情驿站’,收集冤案、苛税、强征等实证,编纂《赤子书》,择机公之于世。同时派遣懂医术的细作混入白莲教众,查明其用药迷魂、诈病惑众之术,准备揭穿骗局。”**

半月后,《赤子书》初稿完成。

书中详录六十八桩百姓血泪:有农夫因欠三钱税银被枷死街头;有寡妇被迫卖女偿役;有村童误采官山柴薪,竟遭刖足之刑……每一件都附有证人画押、地方文书抄本,真实得令人窒息。

而就在官府准备销毁证据之际,一群书生突然在开封府学宫前集体诵读《赤子书》,声震街巷。随后,江陵、岳州、吉安等地相继爆发读书人联名上书,要求废除苛政,整肃吏治。

与此同时,一名曾被白莲教“治愈”的瘫痪老人,在医师见证下当众揭穿骗局:“他们给我喝的‘神水’,不过是加了曼陀罗汁的酒!喝了就昏睡,醒来就说‘菩萨显灵’!我哪是瘸腿好了?我是被骗瘸了心!”

舆论彻底反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