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零一章 准备(第2页)

第二百零一章 准备(第2页)

《吉安陈氏血录:一县之官,百姓之贼》。

文章详述庐陵县如何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配图竟是陈文昭父亲生前最后一张画像,以及他在狱中写给妻儿的绝笔诗:“税重骨先折,官贪民尽哀。愿将心头血,洒作自由苔。”

短短三日,该报销量暴涨十倍,被抢购一空。苏州、扬州、南京等地相继转载,更有说书人在茶楼公开宣讲,听众无不泣下。

一名老农听完《赤子书》选段,当场撕毁自家税单,高呼:“我们为何要交这种黑税!”

衙役前来抓捕,却被围观百姓团团围住,险些酿成民变。

朝廷震动。

内阁连夜召开会议,有老臣怒斥:“此等文字蛊惑人心,若不严惩,恐生大乱!”

兵部侍郎却冷冷反驳:“乱从何来?若官清民安,谁会信这些?真正该查的,不是报纸,是那些逼得百姓读‘反书’的地方官!”

建文帝最终拍板:“准奏清查令。另谕:凡参与撰写、传播《新赤子书》者,只要内容属实,一律不予追究。若有官员借机报复举报百姓,以谋逆论处。”

圣旨一下,天下哗然。

短短半月,影察司收到各地密报三百余件,涉及七省六十九县,桩桩件件皆有凭据。

有知府强征“桂花税”,只因城中多植桂树;

有县令设“寡妇捐”,凡丧夫女子皆须缴纳二十两“守节银”;

更有甚者,某地官府竟规定“新生儿落地即征衣裳税”,否则不准登记户籍!

八月初一,建文帝亲自主持朝会,当庭宣读《清查令首批处置名单》:

革职贪官四十七人,下狱二十三人,流放边疆九人。

其中三人,正是曾联名上书请求“焚《赤子书》”的御史。

朝堂鸦雀无声。

礼部尚书吴衡闻讯,呕血昏厥。次日上表乞归乡养老,建文帝准其所请,但削去一切荣衔,遣返途中不得乘官轿、用驿马。

陆明远得知消息,只是轻轻点头,继续打磨手中那杆新秤。

陈文昭在一旁低声问:“先生,我们赢了吗?”

“没有赢家。”陆明远摇头,“只有暂时的平衡。今天倒了一个吴铭,明天可能冒出十个李铭。制度可以改,人心难移。”

他顿了顿,望向门外熙攘市井:“但我们至少让百姓知道,他们的苦,有人听见;他们的泪,有人记下。这就够了。”

九月初九,重阳登高。

陆明远带着陈文昭登上湖州飞英塔顶。秋阳朗照,太湖如镜,远处渔舟点点,炊烟袅袅。

“你看那边。”他指向城西一片新建宅院,“那是新任知府主持修建的‘惠民坊’,专收容流离失所之家。每月发放救济粮,孩童可入义学读书。他还下令废除全县所有杂税,只留朝廷正赋两项。”

陈文昭眼中闪出光亮:“看来……还是有好官的。”

“当然有。”陆明远微笑,“就像秤匠里也有良莠。但关键不在个人善恶,而在监督之力是否常在。若无《赤子书》揭露黑暗,这位知府未必敢如此大胆改革。”

正说着,忽见一骑快马疾驰入城,直奔府衙。片刻后,钟鼓齐鸣,百姓纷纷驻足观望。

不多时,街头传来欢呼声。

原来朝廷又下新诏:

**“鉴于近年民生困苦,特减免江南八府秋粮三成,并拨内库白银二十万两,用于修缮河堤、赈济灾民。另设‘直诉台’于各府衙前,凡有冤屈者,可击鼓鸣冤,限时七日必有回复。”**

人群沸腾。

一个白发老妪跪地叩首,喃喃道:“老天开眼了……老天开眼了……”

陆明远静静看着这一切,忽然感到袖中一震。他取出那枚风信铜铃??来自慧因寺方向的信号,轻微而持续。

“还没完。”他低声道。

朱七凑过来:“怎么?”

“周文渊最近接受了三位‘香客’拜访。”陆明远眼神渐冷,“一个是前锦衣卫百户,因贪污被革职;一个是江西盐枭头目,通缉多年未获;还有一个……是沈仲衡旧部,十年前失踪的户部主事赵承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