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零一章 准备(第3页)

第二百零一章 准备(第3页)

朱七瞳孔骤缩:“他们在密谋复辟?”

“或许。”陆明远收起铜铃,“但更可能是垂死挣扎。沈党残余像地底蛇虫,见不得光,只能趁风雨之夜爬出来咬人一口。”

他转身下塔,语气决然:“通知秦九,准备收网。告诉影察司所有人:这一次,不留活口,不放一人,不漏一线。”

十月初五,霜降。

慧因寺外落叶满径。一场悄无声息的围捕正在进行。数十名影察司高手化装成香客、樵夫、药商,悄然封锁寺庙四周。夜间子时,一声铜铃轻响,行动开始。

陆明远亲自带队,由地道潜入寺内秘室。推开暗门刹那,眼前景象令人窒息??墙上挂满舆图,标注着全国要害关卡、粮仓分布、驻军布防;桌上摊开着一本《复国策议》,首页赫然写着:“待天下有变,举义东南,迎少主归位”。

“少主?”朱七冷笑,“沈仲衡的儿子早死了!”

“未必。”陆明远拿起一封信函,展开一看,脸色微变。

信是周文渊亲笔,寄往海外某岛:

**“少主安否?中原局势已渐松动,白莲余烬复燃,南方税暴激起民怨,正是可乘之机。若能暗结倭寇为援,内外呼应,或可成大事。吾辈忍辱负重十余年,只为今日。望速回音。”**

陆明远缓缓合信,声音冰冷:“他们养了个假皇子。”

审讯持续三天三夜。周文渊起初抵赖,直至看到赵承业等人招供的供状,才瘫倒在地,痛哭认罪。原来当年沈仲衡确有一子逃出生天,却被仇家所杀。其亲信不忍绝嗣,便寻一容貌相似孤儿冒充,隐居海外,至今已长大成人,精通文墨,颇有名望。

“他们打算等时机成熟,便将其迎回mainland,宣称‘正统遗脉’,号召旧部起事。”秦九在密奏中写道,“甚至已有藩王暗中联络,许以兵马支持。”

建文帝阅毕,久久不语。最终批下八字:

**“伪王者诛,从逆者赦,民心为上。”**

诏令传下,陆明远却未松懈。他知道,真正的较量不在战场,而在人心。

于是,在冬至前夕,他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他将《赤子书》《新赤子书》及所有影察司收集的冤案汇编成册,命名为《民瘼录》,亲手交予全国七十二所书院山长,并附信:

**“请诸君以此为教材,教学生识政之善恶,辨官之清浊。未来治国者,当先知民间疾苦,方不负苍生所托。”**

次年春,科举殿试。

建文帝亲出策问题:“何谓仁政?”

一名年轻举子答曰:

“仁政不在典章之繁,而在百姓能否安眠;不在颂声盈耳,而在冤屈有人倾听。昔日《赤子书》现世,天下震惊,非因书中所述骇人,实因人人皆有所感。若每县皆有一本《民瘼录》,每位父母官上任先读三日,则苛政自消,民心自归。臣愿毕生致力于此,使天下无冤民。”

建文帝览罢,龙颜大悦,钦点为状元。

消息传到湖州,陆明远正在修补一杆老旧秤具。他听了陈文昭转述的答卷内容,嘴角微扬,轻声道:“好啊,总算有人接过了这杆秤。”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天际。

秤铺门口,又来了几位访客??是几个背着书箱的年轻人,自称来自徽州书院,专程前来请教《民瘼录》编纂之法。

陆明远请他们进屋喝茶,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字画说道:“那是我娘留下的训言:‘秤平则心安,心正则秤准’。你们若真想为民请命,记住两件事:一是永远站在弱者这边,二是永远相信真相的力量。”

夜深人静,众人散去。

陆明远独坐灯下,翻开一本新日记,提笔写道:

“今日授徒三人,皆怀赤诚。

风信铃未响,暂得片刻安宁。

然我深知,黑暗从未离去,它只是蛰伏。

故我不敢歇息,不敢懈怠。

此生所求,非功名利禄,非庙堂高位,唯愿世间每一杆秤,都能称出真实重量。

哪怕只多一个人看清,也算值得。”

窗外,铜铃轻响,随风飘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