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边关兵王:从领娶罪女开始崛起 > 第483章 提亲(第2页)

第483章 提亲(第2页)

他亲笔回复吐蕃使臣:“书可赠,曲可传,但需立约三条:一、不得篡改原意;二、须设‘夜话堂’类机构,容百姓言痛;三、凡习此曲者,必先学《正声谱》导心之法。”

使者归国之日,沈昭亲送至城外十里亭。临别时,对方忽然下马跪拜:“我国有十万俘虏滞留边境,三年不得归家。往年皆因仇恨封锁道路。今闻贵邦以歌声化怨,我王心动。若此书真能消弭执念,愿以此为始,共筑和平之路。”

沈昭扶起他,只道:“声音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听的人心里装着什么。你们若真心求和,就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写下家书,让每一座营寨都有人愿意倾听。”

秋初,第一批来自吐蕃的“忆语集”随商队抵达。那是三百名边卒亲笔写下的思念之词,语言粗粝,错字连篇,却字字见血:

>“阿妈,我对不起你。我说要去打仗扬名,结果三年都在挖壕沟。但我活着,每天都记得你煮的青稞粥。”

>“妹妹,哥没死。别听村里的谣言。等雪化了,我就回。”

>“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但我把你的名字绣在内衣里,贴着心跳的地方。”

阿箬读罢,泪流满面。她立即组织译员整理成册,命名为《远方的声音》,并在夜话堂首次朗读。那一晚,连最沉默的老兵都开口讲述了自己未曾寄出的家书。

与此同时,朝廷终于有了动静。一道明诏颁至安西:正式设立“安西心理抚慰司”,统辖六州音疗、医心、文教诸事,擢阿箬为正四品提举大夫,赐号“慈音夫人”。另加封沈昭为安西都护,总揽军政大权,佩虎符,节制西域诸藩。

圣旨宣读毕,全城百姓齐聚广场。有人欢呼,有人跪拜,唯有沈昭神色平静。他接过紫袍金鱼袋,当众拆开随诏附来的密函??是裴渊的笔迹。

>“吾病重矣,恐不久于人世。

>得知《归梦录》已传至吐蕃,心甚慰。

>此生最大憾事,非未能解众生苦,而是早年执迷‘除痛’,反使人不敢言痛。

>今见你建夜话堂、立音疗司,方知真正的慈悲,不是抹去眼泪,而是陪人哭完后再一起走路。

>第十九铃,你已替我送出。

>而我的使命,也该结束了。

>若有来世,愿不做高僧,只做一名记录者,

>在每个深夜,点燃篝火,听你说:我还记得。”

沈昭读完,将信纸缓缓投入面前的火盆。火焰腾起,映亮他眼角的皱纹。

他转身登上高台,面对万千民众,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

“今日加官进爵,非为荣耀,而是责任更重。从今往后,我不再仅仅是你们的都护,更是这座城里所有悲伤的见证人。若有冤屈不得诉,有亲人不敢提,有往事压得喘不过气??请来心疾科,或敲响衙门前的铜钟。我会亲自听你说完,一字不漏。”

台下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数日后,乌尔汗主动请求前往碎叶河谷,协助重建因战乱废弃的驿站。他说:“那里曾是我母亲最后出现的地方。我想在那里建一座‘忆思亭’,收集过往旅人的故事,也让迷途之人知道:就算亲人不在了,路上仍有回音。”

沈昭允之,并派十名青年随行学习《正声谱》应用之法。临行前夜,两人对坐饮酒。

“你还记得小时候听过最美的声音吗?”乌尔汗忽然问。

沈昭想了想:“母亲熬粥时,米粒粘锅底的滋滋声。”

乌尔汗笑了:“我娘给我梳头时,木篦刮过头皮的声音。那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很安全。”

两人久久无言,唯有风穿庭而过,吹动檐下铜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