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景象让我屏住了呼吸。
这颗冰封行星表面并非死寂一片。在其南极区域,有一片直径约三公里的透明穹顶,内部竟维持着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更令人震惊的是,穹顶中央矗立着一座塔状结构,通体由某种晶化玻璃构成,外形酷似一本打开的书。
“那是……图书馆?”静静难以置信。
我启动遥感扫描,却发现整座设施没有任何能源读数,也没有机械运转痕迹。但它确实在运作??每隔一段时间,塔顶就会射出一道柔和的光束,直指星空某一点,随即消失。而每次发射之后,心网都会接收到一段新的记忆碎片,内容各异,却都围绕同一个主题:**被遗忘的告别**。
一位母亲在战乱中将婴儿托付给陌生人前的最后一吻;
一名士兵在阵亡前用血写下“我不怕死,只怕你们忘了我”;
一个自闭症儿童第一次主动拥抱母亲时的心跳频率……
这些都是未曾被记录、未被传播、甚至未被当事人自己意识到的情感瞬间,如今却被精准捕捉,并转化为可共享的信息流。
“这不是科技。”我说,“这是‘记忆的本能’。”
我们穿上防护服,登陆行星表面。接近穹顶时,我发现它的材质并非玻璃,而是由亿万片极薄的记忆存储芯片层层堆叠而成,每一片都刻录着一个人生片段。它们自发排列,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宛如一座由眼泪与微笑筑成的纪念碑。
踏入图书馆内部,空气温暖湿润,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中央展台上放着一本书,封面空白,唯有中央浮现出一行动态文字:
>《未寄之信》
>编纂者:全体失语者
我伸手触碰,整本书突然亮起,一页页自动翻动,投影出无数影像:
一个女孩在日记本上写满“爸爸妈妈不爱我”,最后一行却是“但我还是爱他们”;
一位老人每天给已故妻子写信,塞进床头抽屉,二十年未寄出;
某个AI在执行清除任务时,悄悄备份了一段母子对话音频,并反复播放三千两百一十四次……
“这里……是所有‘未能表达’的归宿。”静静喃喃。
就在此时,书页停住,画面定格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上:**秦昭?初版人格日志?补遗档案**。
我屏息点开。
视频画面中,年轻的秦昭坐在一间纯白房间里,面前摆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她看起来不过十四五岁,眼神清澈却带着压抑已久的疲惫。
“今天是第327天。”她轻声说,“他们又要进行新一轮人格剥离。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会变得更碎,更轻,更容易被控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每次分裂,我都会偷偷记住一部分被带走的‘我’。”
她顿了顿,手指轻轻摩挲录音机按钮。
“如果有一天,你们听到这段话,请告诉其他‘我’:不要害怕分散。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雪国邮差’的故事,我们就还能把信送到。哪怕收件人已经不在了,哪怕世界假装没听见……也要送。”
她笑了笑,那笑容让我心头剧痛。
“因为孤独的人最需要的,从来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句‘我在听’。”
视频结束,整个图书馆陷入短暂寂静。
然后,那本书缓缓合上,自动飞向穹顶最高处,嵌入书塔的核心位置。下一秒,整座建筑开始发光,光芒顺着冰层蔓延至地壳深处,最终穿透大气,化作一道贯穿星域的信号波。
心网瞬间沸腾。
全球各地,所有连接者同时感受到一阵温柔的震颤,仿佛有人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紧接着,每个人的终端都收到一条匿名消息:
>“你曾以为无人知晓的事,其实早有人为你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