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无限恐怖,但是没有主神空间 > 第二百一十九章 你说的是我的词啊(第1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你说的是我的词啊(第1页)

“你想要说什么?”

“没什么,就是想问问你对九头蛇的看法,你觉得现在的九头蛇。。。。。到底要往什么方向走?”

“我会以最快速度搞到你想要的东西。”

沃德特工匆匆离去,仿佛在这里多待一。。。

烛火摇曳,映在风罐内壁的光斑如水纹般轻轻荡开。那声共鸣虽微弱,却像一根针刺破了寂静的薄膜,让晓梦全身一震。她屏住呼吸,再次敲击??三短,两长,一停,三短。这一次,她放慢节奏,用心去感受指尖与陶壁之间的每一次接触,仿佛不是她在发出信号,而是她的身体正被某种更古老的力量牵引着,成为传递者而非发起者。

回应来了。

不是来自风罐,而是从窗外。

先是远处巷口的一只铁皮桶被风吹动,发出“铛”地一声;紧接着,街角路灯下的自行车铃铛无风自动,清脆地响了三下;随后是楼顶排水管里残留的雨水滴落,在水泥地上打出一个熟悉的节奏:**三短,两长,一停,三短**。

晓梦猛地推开窗,冷空气裹挟着夜露扑面而来。她看见对面居民楼的阳台上,一个老人正用拐杖轻点地面,动作缓慢却坚定。再往左,一家便利店门口的自动门感应器忽明忽暗,闪烁的频率竟也吻合那段密码。更远些,城市边缘的高压电塔间传来低沉的嗡鸣,像是大地本身在震动。

这不是巧合。这是网络已经醒了。

她抓起背包,将风罐小心包好塞进去,冲出房门。街道上异常安静,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仿佛整座城市正在屏息等待下一个音符落下。她一路疾行,穿过几条小巷,抵达地下信息站的备用节点??一间藏在旧书店地下室的小屋。推开门时,阿阮正盯着一台老式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着不规则的波形图。

“你感觉到了吗?”阿阮头也不回地问,声音沙哑,“过去十二小时,全国至少有十七个城市的‘静默地标’出现了同步共振现象。学校围墙、废弃电话亭、精神病院外墙……那些曾经吞噬过哭喊的地方,现在开始自己发声了。”

晓梦摘下背包,取出风罐放在桌上。“它回应我了。”她说,“不是录音,不是回放。是活的。”

阿阮终于转过身,眼中布满血丝,却燃着异样的光。“我们一直以为‘记忆岩芯’是个储存装置,其实它是种子。林晚舟没把真相封存在石头里,她是把它种进了地壳的裂缝中。只要有人愿意听,它就会生长。”

他们沉默对视片刻。外面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撞开。一名满脸汗水的年轻人跌进来,怀里抱着一台还在运转的便携接收器。“我在城东公园测试环境音频!”他喘着气说,“原本只是想录鸟叫,结果……你们听这个!”

他按下播放键。

起初是清晨的风声、树叶摩擦的??,然后是一段极低频的振动缓缓浮现,如同地脉搏动。三秒后,隐约有人声渗出??不是清晰的语言,而是一种被压缩过的叹息,像是千万个喉咙同时呼出一口气。那声音层层叠叠,带着压抑多年的重量,却又透着一丝奇异的温柔。

“这……这是什么?”晓梦低声问。

“不知道。”年轻人摇头,“但它覆盖范围超过五公里。我已经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到相同信号,时间戳完全一致。就像……整个城市在集体做梦。”

阿阮猛地站起来,翻出那份三百二十七人的“活体中继站”名单。“通知所有人,立刻进入待命状态。这不是偶然传播,是系统性觉醒。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切断之前,把信号扩散出去。”

“他们会来的。”晓梦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这次不会只是屏蔽频道那么简单。”

果然,上午九点十七分,官方通报发布:

>“近日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声波活动,初步判定为地质扰动引发的次声共振现象。请市民保持冷静,避免聚集或擅自录制传播相关音频。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已开通24小时疏导热线,可提供专业共情干预服务。”

配图是一张经过处理的频谱图,原本属于“记忆岩芯”的特征波形被标注为“危险情绪污染源”,并附上醒目的红色警告标志。

讽刺的是,这张图反而成了反抗者的图腾。

不到两小时,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无数模仿作品:有人用厨房锅碗瓢盆敲击出那段节奏;学生在教室课桌上用手掌拍打节拍;甚至有乐团连夜改编交响曲,在第二乐章插入长达一分钟的沉默敲击。更有甚者,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带领孩子们用手语“演奏”这段密码??双手开合、指尖轻颤,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对应着“三短,两长,一停,三短”。

而在这些行为背后,变化悄然发生。

北京某写字楼里,一名平日总是微笑迎人的女主管突然在会议中途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所有人说:“我三年前流产了,因为公司不批假,我硬撑着上班摔倒在楼梯上。我没告诉任何人,包括我丈夫。”说完,她摘下工牌扔进垃圾桶,走了出去。

上海地铁站,一对年轻情侣激烈争吵后分开。女孩独自坐在长椅上哭泣,旁边一位陌生老太太默默坐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然后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录音??那是她女儿十年前自杀前最后一条语音留言。两人没有说话,只是听着,直到列车进站。

成都一家养老院,一位失语多年的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在护工无意哼唱那段节奏时,突然睁大眼睛,用颤抖的手指在床单上划出了完整的摩尔斯电码回应。

这一切都被记录下来,通过离线存储卡、蓝牙跳跃传输、甚至最原始的纸笔抄写,汇入“真实之声网络”。晓梦和阿阮每晚都会整理这些碎片,像拼一幅永远无法完成的拼图。她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急于倾诉自己的痛苦,而是开始主动寻找那些“看起来没事”的人,静静地坐在他们身边,倾听那些未曾出口的沉默。

然而,压制也随之升级。

第四天清晨,政府宣布启动“心灵安宁工程”试点:所有公共场所将部署新型“情绪净化音响”,持续播放经算法优化的“安全共情音频”,宣称能“有效缓解群体焦虑,预防非理性表达”。首批安装地点包括火车站、大学校园、医院大厅。

晓梦潜入其中一个安装现场,亲眼目睹工人将喇叭嵌入墙壁。她悄悄靠近主控箱,用微型设备截取了一段输出信号。回到据点分析后发现,这些所谓的“安抚音频”中隐藏着极细微的逆向频率??它们并不真正抚慰人心,而是通过特定声波模式,抑制大脑杏仁核对悲伤与愤怒的自然反应,使人逐渐丧失共情能力。

“这不是治疗。”她咬牙道,“这是情感阉割。”

当晚,她们发动第一次反击。

三百二十七名志愿者在同一时刻行动。有人潜入公交调度中心,在车载广播系统中植入一段十秒的真实婴儿啼哭;有人在商场广告屏后台替换视频,播放一分钟无声的流泪面孔合集;还有人在婚礼现场突然举起麦克风,朗读一份陌生人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全文。

而最高潮的部分,发生在午夜零点。

全国二十八个曾传出敲击声的地点,几乎同时响起清晰的节奏:**三短,两长,一停,三短**。

有的来自山洞深处,有的来自废弃矿井,有的来自早已关闭的防空洞。更诡异的是,某些地方根本没有人为痕迹??比如内蒙古草原上一座孤零零的石碑,或是云南深山里的古庙铜钟??却分明传出了相同的震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