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2章 吓到袁绍了感谢亀仙人大大打赏(第2页)

第162章 吓到袁绍了感谢亀仙人大大打赏(第2页)

阿?站在?望塔上,望着阴云压顶的山谷,忽然下令:“打开广播铜管。”

这是一种源自古滇国的声传装置,由一系列嵌入山壁的青铜喇叭组成,可将人声顺风传出十里。她深吸一口气,对着喇叭开口:

“南中七十二部告拓跋使团:尔等假朝贡之名,行窥伺之实;窃据我边地,残害我吏员;更私筑危坝,欲毁我家园。此三罪,天地共鉴,万民皆知。今我不出一兵,不斩一人,唯将尔等所作所为,录于《南中信史》,刻碑立于道旁,使过往商旅读之,知尔部落何等行径。另附《水利损益表》一份,详载此次截流造成的粮食损失、重建费用及伤亡预估,将以鸽驿分送草原十二部,任其评判。”

她停顿片刻,声音转冷:“若尔执意动手,请记住??每一块被冲毁的田界石,都将刻上‘拓跋某年某月毁’;每一个因洪水失所的孩子,名字都会录入《受害名录》,传之后世。你们可以摧毁房屋,但毁不了记忆;你们可以中断水流,但断不了人心流向何方。”

山谷寂静,唯有风穿铜管,嗡鸣如诉。

半个时辰后,拓跋首领派人送来书信:愿拆除土坝,归还器械,换取和平撤离。

阿?允诺,但附加条件:必须由其亲率队伍,在南中监督下公开拆坝;且今后十年内,拓跋部商队入境,须接受双重查验,并缴纳三倍环境补偿金。

对方咬牙应允。

拆坝当日,数万民众聚集两岸。当最后一根木桩被拔起,积蓄的洪水缓缓释放,顺着干涸的河床重新注入主渠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没有欢呼胜利,只有深深的释然??如同大地终于恢复了呼吸。

数月后,使童团归来。李昭带回一封晋廷回函,虽措辞模糊,称“已饬令北方诸镇严查通敌之事”,但随函附有一份户部密档抄件,证实近三年来,确有大量军械通过荆州商人流入鲜卑各部,而其中部分资金,竟来自朝廷某些权臣门客。

这份证据被公之于众,在南中掀起轩然大波。人们终于明白,所谓“中原混乱”,并非天灾,而是人祸的延续。许多曾幻想回归旧秩序的士族子弟彻底醒悟,主动申请加入“监察判议局”,要求建立对外贸易黑名单制度,防止南中物资变相资助暴政。

也是这一年秋天,守心书院正式设立“危机应对科”,课程涵盖情报分析、应急调度、舆论引导与外交博弈。教材第一课便是《春雷事件全记录》,末尾附有阿?手写批注:

>“真正的自治,不在风平浪静时的秩序,而在风暴来袭时的选择。

>我们选择了不报复,是因为仇恨只会复制暴力;

>我们选择了公开,是因为真相才是最坚固的盾牌;

>我们派孩子出使,是因为未来应当由希望而非恐惧来代表。”

时光流转,景熙五十一年春。南中迎来了又一个清明。

守心堂前,新一代孩子们正在清扫庭院。一名八岁男童在铁斧底座缝隙中摸到一张泛黄纸条,展开一看,字迹斑驳:

>“吾死之后,若有外敌犯境,切勿轻启战端。

>当聚民力,修水利,固人心,待其自溃。

>??孟琰绝笔”

他不认识这个名字,跑去问老师。

老师抚摸纸条,良久方道:“这是一个一百二十年前的樵夫写的。那时战火连天,饿殍遍野,他带着一群难民躲进深山,靠一把斧头劈开荆棘,开出第一片田。后来人们叫他‘开山公’,但他临终前说,自己从来不是英雄,只是一个不愿看着别人饿死的普通人。”

傍晚,夕阳斜照。那柄铁斧静静伫立,影子拉得很长,横贯整个广场,仿佛一条无形的界线??过去与现在在此交汇,沉默与呐喊在此融合。

忽然,远处传来稚嫩的诵读声。是新入学的孩童在练习《共耕誓言》:

>“我愿以双手耕土,不以权势夺粮;

>我愿以言语议事,不以刀剑压人;

>我愿以生命护约,不以苟安背信。”

一字一句,清亮如泉。

风再次拂过稻田,绿浪起伏,绵延至天际。在这片没有城墙的土地上,有一种力量从未消失:它不在金銮殿的诏书中,不在史官的笔锋下,而在每一个愿意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守住一口渠、说出一句真话的普通人心里。

铁斧无言,却始终矗立。

因为它知道,只要还有人在春天播种,在冬天坚持,在危难时不放弃彼此,那么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这片土地上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宁做一寸土之耕夫,不为千里江山之君王。

此志不改,此道不行不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