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大周文圣 > 第246章 殿阁大学士考核开始万更3(第2页)

第246章 殿阁大学士考核开始万更3(第2页)

其中一人,乃江南那位写下《哀江南赋》的青年书生,如今已在翰林院任职,此次弃官回试。他提笔写道:

>“若江先生在,必不作文,而先问人:你亲眼见了吗?你亲耳听了么?你心中痛吗?

>他从不替人说话,只教人自己开口。

>故今日之文,非我所作,乃三百灾民口述之实录。

>江先生若见,只会批一句:**‘如实即可,不必修饰。’**”

另一人,北疆老兵之孙,年仅十四,字迹稚嫩却力透纸背:

>“爷爷说,江先生的墨滴在碑上,诗才被人看见。

>我不懂大道理,只知道去年冬天,我们村照着《自由蒙学》改了族规,女人也能分田。

>所以我想写:**真正的文章,不是写在纸上,是写进活着的日子里面。**”

最令人动容者,是一位盲女,由母亲牵引入场。她以特制凸纹纸作答,指腹摩挲着刻针划下的痕迹,一字一顿地口述:

>“我看不见光,但我知道文字有温度。

>拾字庐曾寄来一本《触字本》,让我摸到了‘正义’两个字的笔画。

>那一刻,我哭了。

>原来我也能读书,也能说话。

>若江先生在,他会说:**失明的眼睛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睁着眼,却装作看不见。**”

三日三夜,答卷堆积如山。皇帝亲临文庙,命人当众朗读百篇佳作。读至动情处,龙椅上的帝王数度垂泪。最终,圣旨再下:

>“自此以后,每三年举行‘民议大考’,不限身份,不限年龄,不限地域。

>凡入选前十者,授‘直言郎’衔,入文察司参政议政。

>其余优秀文章,编入《万民书》,藏于国家典籍阁,供后世君臣共览。

>并敕令天下学堂,必修《自由蒙学》,违者问责。”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无数村庄自发集会,孩童齐诵:“**我不因权贵低头,不因贫贱沉默。**”边陲小镇有人连夜刻碑,碑文正是那句“**继火者,不必知其名。**”

然而,暗流亦随之涌动。

数日后,西疆急报:三名传播《拾字集》的商人遭劫,货物焚毁,幸存者称袭击者身穿黑袍,面覆铁面具,行事狠辣,不留活口。更诡异的是,他们焚烧书籍时,并未烧尽,而是特意留下一页,钉于路边枯树之上,纸上赫然是江行舟手迹摹本,写着:

>“**多言乱国,妄议者诛。**”

伪造!江云宁一眼便认出笔意僵硬,毫无神韵。但这足以惑众。果然,数日之内,多地出现类似事件:私塾被砸,报馆遭焚,一名十三岁女孩因在校刊发表《县令受贿记》而被家人锁于柴房,险些自缢。

朝廷震怒,太子亲自督办此案。调查发现,幕后竟是一隐秘组织“缄口盟”所为。此盟历史悠久,原为前朝钳制言论之特务机构,后转入地下,奉行“言即祸根,静即太平”之信条,视江行舟为乱世之源,誓要斩断“文字之祸”。

江云宁得知后,未惊未惧,只取出一封尘封已久的信笺??那是江行舟生前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内容仅一句:

>“若有人欲灭声,你只需让更多人发声。”

她当即召集“传文队”骨干,包括王陵、张栩及各地义士,宣布启动“千灯计划”:凡受压迫之地,必有人携油灯与纸笔前往,在夜深人静时点燃灯火,召集百姓围坐,朗读被禁之文,教授识字之法,记录冤屈之事。每点亮一盏灯,便拍鹰信回报,标记于全国地图之上。

第一盏灯亮在西南蛮夷之地,一名女医姑借治病之名,集村民于山洞,读《村讼书》;第二盏灯亮在东海渔村,老船工在破庙中教渔民写《海税苦》;第三盏灯亮在北方矿场,囚徒们用煤渣在石壁上刻下《黑井血》……

短短月余,全国亮起一千零七十二盏灯,如同星河倒映人间。

某夜,江云宁独坐庐中,忽闻叩门声。开门见一黑衣人跪于阶下,摘下面具,竟是当年参与抓捕江行舟的一名禁军校尉。他满脸悔恨,双手呈上一卷铁匣:

>“大人,我曾奉命夺笔,也曾亲手打断他的手指……可昨夜我女儿背诵《自由蒙学》,问我:‘爹,你说真话会被抓吗?’我答不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