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大周文圣 > 第246章 殿阁大学士考核开始万更3(第3页)

第246章 殿阁大学士考核开始万更3(第3页)

>这匣子是当年从拾字庐搜走的残稿,我一直藏着,不敢毁,也不敢交。

>今日,我来赎罪。”

江云宁打开铁匣,只见数十页泛黄纸张,皆为江行舟早年废弃草稿,其中有篇题为《言魂论》的文章尤为完整。她展卷细读,不禁泪下:

>“世人常谓:刀剑可杀人,言语不过风。

>然则暴君惧刀乎?不惧。惧者,百姓口中之言也。

>一言可兴邦,非虚语也。

>盖因言乃魂之所寄,思之所形,民之所共。

>封一人之口,是杀其魂;封万人之口,是灭一国之灵。

>故压制言论者,非治国,乃自掘坟墓。

>而唤醒言语者,非煽乱,乃复活文明。

>吾毕生所求,非让天下听我一人之声,

>而是让每一个想说话的人,都能安然提笔。”

她将此文连夜誊抄百份,附言:“此为江先生遗稿,首次公开。”并加批注:“**此非文章,乃灵魂的遗嘱。**”

翌日,此文传遍天下。无数人含泪抄写,张贴于厅堂、学堂、牢房墙壁。甚至有士兵在前线战壕中,用刺刀刻于岩石之上。

与此同时,“缄口盟”内部开始瓦解。多名成员匿名投书拾字庐,揭露组织据点。朝廷顺藤摸瓜,一举捣毁十七处巢穴,缴获大量禁书名录与暗杀名单。最惊人者,竟有一册《禁语录》,详细记载百年来被抹除的三百六十八位作者及其作品,其中许多名字早已湮灭,唯有拾字庐档案尚存残篇。

江云宁下令重启“补遗工程”,动员全国学者、乡老、僧道,四处寻访幸存后人或口头传承,力求复原。一年之间,找回失传著作五十三部,其中包括一部《寒女吟集》,作者正是那位曾被贬为妾室的女解元之母??一位终生未嫁、默默教村中女孩识字的孤女。

当《寒女吟集》正式刊行之日,洛阳文庙举行祭礼。非祭天地,非祭帝王,而是设“言者之位”,供奉历代因言获罪却坚守真相之人。江行舟位列中央,左右两侧分别是那位女解元与北疆老兵。香火缭绕中,百名儿童齐声朗诵《自由蒙学》全文,声震云霄。

十年后的又一个冬至,拾字庐前已是书市繁华,百摊林立,皆为平民自售所著。有《种稻经》《织机图解》《小儿诊法》《婚嫁新规》《女子算术启蒙》……琳琅满目,皆无署名,唯书末印一行小字:“**承拾字庐三问庭精神刊行。**”

江云宁已年过六旬,两鬓如霜,仍每日端坐门前,审阅投稿。忽有一童子跑来,递上一册薄书,封面无题,内页仅有四幅简笔画:

第一幅:一群人围着一口井,指指点点;

第二幅:一个小女孩摔倒在地,水桶翻倒;

第三幅:众人合力安装辘轳,笑容满面;

第四幅:小女孩打水微笑,阳光洒在井台。

画末附字:“阿禾,十二岁。这是我写的‘诗’,它真的改变了村子。”

江云宁凝视良久,轻轻合上书册,放入箱中,标注:“第两万三千九百零一号,已传,载入《民间革新录》。”

她抬头望向远方,夕阳正缓缓沉入洛京城墙,余晖染红万家灯火。每一扇亮灯的窗后,都有人在写字,在阅读,在争论,在记录,在梦想。

她起身,走向屋后小院,那里立着一块无字碑??江行舟的衣冠冢。她放下一盏油灯,轻声道:

“你看,他们不再等圣人了。

他们自己成了光。”

风过林梢,新槐簌簌作响,仿佛千万支笔同时落下最后一个句点。

而在极北冰原深处,那块古碑悄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生长出一株细小绿芽,迎着永夜尽头的第一缕微光,缓缓舒展叶片。

沙漠洞穴中,那本无名古籍再次翻页,新的文字浮现,久久不散:

>**“文启二年,始于你决定写下第一个字的那一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