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权谋帝王心 > 第70章(第2页)

第70章(第2页)

“先生,学生以为,或可‘先立后破’。即在推行新政前,先设法安抚或分化可能反对的势力,比如给予漕帮其他生计门路,或拉拢部分豪强参与其中,分之以利。同时,在新政显效之初,便大力宣扬其利于百姓、稳固国本之处,争取更多支持,使反对者不敢轻易妄动。”

他顿了顿,补充道,“或许……还可选择一地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减少全面推行的风险。”

这回答虽仍显稚嫩,却已不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初步具备了权衡利弊、考虑现实复杂性的意识。

他甚至无意识地运用了楚玉衡此前讲授的“造势”与“固形”的一些理念。

楚玉衡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惊讶与欣慰。

他微微颔首,并未直接评价对错,而是就着晟璘的思路,进一步引导他思考具体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如何预备应对之策。

晟璘努力跟上先生的思路,时而蹙眉深思,时而豁然开朗。

校场之上,晟璘的变化更为直观。

原本白皙的皮肤晒成了小麦色,身形虽仍显单薄,但肌肉线条已隐约可见,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沉稳的力量感。

他依旧每日挥汗如雨,重复着枯燥的基础训练,但眼神中的忍耐已逐渐被一种专注的坚韧所取代。

更难得的是,他开始懂得“用脑子”练武。

一次对练中,赵老校尉故意卖了个破绽,晟璘并未像以往那样急于进攻,反而虚晃一招,谨慎地观察,直到确认并非陷阱,才抓住时机,一击得手。

虽然力道和速度仍有不足,但这份临敌的冷静和判断,让一旁观战的萧彻微微挑起了眉梢。

训练间隙,他会主动向赵校尉请教发力技巧,甚至私下里拉着严锋,比划着琢磨如何将基础招式衔接得更流畅。

那份主动钻研的劲头,与他初来时被动接受的模样,已然判若两人。

晚膳时分,萧彻与楚玉衡偶尔会在饭桌上谈及一些不甚紧要的军政事务,或是地方民情的轶闻。

晟璘安静地听着,不再像最初那样完全插不上话,偶尔会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疑问,虽不敢妄下论断,但那思考的痕迹已然明晰。

他甚至开始留意到楚先生偏爱清淡,萧世子用膳速度总是很快,会在内侍布菜时,小声提醒一句“先生不喜姜丝”。

这份细心与观察力,源于苦难磨砺出的敏感,也在平和的环境中沉淀为一种体贴。

这一日,课程与训练结束后,晟璘没有立刻喊累,而是先向楚玉衡和萧彻认真行礼告退,然后才走向等候他的严锋。

暮光中,少年的背影依旧清瘦,却仿佛被注入了一根无形的脊梁,挺得笔直。

看着他离去的身影,萧彻难得主动开口,对身边的楚玉衡道:“这块璞玉,打磨得渐有光泽了。”

楚玉衡唇角微扬,目光温和:“根基已稳,心性初定。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一代明主。”

风吹过庭院,带来草木生长的气息。那颗被小心翼翼移植到朔州土壤中的幼苗,正在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卓越的“园丁”呵护与锤炼下,悄然舒展枝叶,积蓄着迎接未来风雨的力量。

他的成长,无声却坚定,是这纷乱时局中,一抹令人心安的希望之光。

第126章民心所向

连日教导,文韬武略灌溉于心,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少年心田。

这一日,萧彻与楚玉衡决定带晟璘走出王府高墙,亲身去体会何为“民心”,这也是检验他们教导成果的第一次实践。

目的地是朔州城郊一处刚安置不久的新垦村落。

这里聚集的多是从战乱之地逃难而来的流民,在朔州新政下得以垦荒定居,生活初定,但依旧清苦。

马车在村口停下,萧彻率先下车,依旧是那副冷峻威严的模样,但刻意收敛了沙场戾气。

楚玉衡随后,一身素雅青衫,风姿清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