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如铁幕压下。
但在某个深夜的线上会议上,林骁却笑了:“你们知道吗?我爸昨晚对我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不是修了多少堤坝,而是生了一个敢说真话的儿子。’”
这句话像一道光劈开阴霾。第二天,团队做出决定:不再等待终章完美成型,而是启动“碎片化发布”策略??每周释出一个独立短片,每集聚焦一位见证者的故事,从林正明到赵德海,从沈老师到吴志刚,再到那些尚未露面的无名者。
首支短片《林正明:被删除的警告》上线当日,播放量突破千万。片中,武?用会议纪要手抄稿与当年新闻报道并列呈现,左侧是林正明坚持“人传人”的发言记录,右侧则是电视画面上专家微笑宣称“疫情可控”的影像。音轨交错叠加,形成令人窒息的对话:
>“现有病例存在明显人际传播特征。”
>“目前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不会人传人。”
>
>“建议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请大家不要恐慌,正常生活。”
>
>“这是科学判断!”
>“我们要讲政治,顾大局。”
无数观众留言:“原来我们早就被告知过真相。”“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们?”“我们被骗了二十年。”
一周后,第二支短片《赵德海:粮食里的毒》发布。镜头跟随武?重返那个乡下粮仓遗址,荒草丛中仍可见霉变玉米残骸。赵志远站在父亲当年取样的位置,平静地说:“他不是死于心脏病,是死于没人愿意听他说话。”影片结尾,展示现任“粮安先锋”在接受采访时豪言:“我省食品安全达标率连续十年保持99。8%以上。”随即切至一组暗访画面:农贸市场抽检样本中,黄曲霉素超标最高达标准限值四十倍。
舆论哗然。市场监管总局连夜回应,宣布开展全省粮食流通专项检查。三个月后,两名厅级干部因涉嫌徇私舞弊被查,其中包括那位“粮安先锋”。
但这并非终点。随着纪录片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尘封的记忆开始浮现。一位非典护士写来长信,回忆当时如何偷偷在病历本背面写下真实病情,再藏进防护服夹层送出医院;一位水利设计院老工程师寄来吴志刚当年的设计图纸原件,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结构隐患点,每一页都有“已阅,无异议”红色印章,落款却是从未参与评审的领导姓名。
武?意识到,他们正在触发一种“记忆共振效应”??每一个被唤醒的真相,都在召唤另一个沉默的证人。这种力量无法被行政命令切断,因为它根植于人的良知深处。
然而,危险也随之升级。
某晚归家途中,武?发现一辆无牌黑色轿车尾随其后。他迅速拐入小巷,借手机闪光灯照亮墙面,确认背后无人跟踪后才返回住所。次日,他更换了住处地址,并启用备用身份进行外出调查。
更令人心悸的是,有人开始攻击团队成员的私人生活。程远的母亲住院病房半夜遭人闯入,床头笔记被翻动;苏婉清家门口被人泼洒红漆,墙上写着“再查下去,家破人亡”。警方介入调查,但始终未能锁定嫌疑人。
面对威胁,团队召开最后一次线下会议。地点选在郊区一座废弃气象站,四周空旷,便于警戒。所有人到场后,武?拿出一个金属盒,里面存放着所有未公开证据的物理备份:U盘、录音带、纸质文件复印件。
“如果有一天我失联了,”他说,“请按预设流程分批释放内容。优先顺序是:医疗、水利、教育、环保、粮食。每一批间隔两周,除非出现极端情况。”
林骁接过盒子,郑重点头:“我们会继续走下去。不只是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
就在此时,程远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国务院某参事室工作人员,欲匿名提供一批1998年抗洪时期的工程审计报告。“但我有个条件,”那人声音颤抖,“你们必须保证,不要提我的名字。我还活着,我还有家人。”
电话挂断后,会议室一片寂静。
苏婉清低声问:“我们要接受这样的交易吗?用沉默换取真相?”
武?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缓缓说道:“我们不承诺沉默,但我们尊重恐惧。可以把他的信息封存,标记为‘待解密’。等社会准备好听见的时候,再让它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