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乌龙山修行笔记 > 第五百五十章 暂释前嫌(第1页)

第五百五十章 暂释前嫌(第1页)

刘小楼终于摸到一点头绪了,原来景昭又去了青玉山人洞府,而且还是和仙田宗的掌门一起去的,把那口玉棺给带走了,而仙田宗的掌门却被困在了洞府里,似乎这玉棺还是重新开启洞府的钥匙?

细节不甚明了,但大致。。。

你还记得吗?

风从乌龙山脊掠过,带着十年未改的凉意。山道上无人行走,唯有石阶缝隙间钻出的蓝花,在晨光中轻轻摇曳,仿佛回应着那句不知来自何处的低语。

十年前,拾语盟最后一任执信者将《乌龙山拾遗录》封存于山腹密洞,亲手以忆语草根系织成符网封印。他说:“当人人皆能执笔,便不再需要我们。”话音落下,七位忆使各自散入尘世,如同种子落入荒原,无声无息,却在多年后催生出一片片记忆之林。

如今,乌龙山已非禁地,亦非圣地。它只是存在,像一口沉默的老井,映照着过往与来者。村人依旧每年春祭登山,孩童依旧指着峰顶问父亲那两人是谁。而答案,早已悄然改变。

“是陆昭和林知雪。”一个六岁女童仰头说道,声音清脆如铃。

她父亲怔住。这名字他从未教过,可听来竟如故人重逢。他想反驳,却见女儿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枚玉佩,青灰斑驳,正是当年沈家遗物。而更远处,一位卖茶老妪正哼着一支调子古怪的小曲,曲终时自己也愣住了:“我……怎么会这个?我娘死得早,这好像是她常唱的……”

不止是她。

东海渔村一夜之间,三百户人家同时梦到同一条船沉没的画面。醒来后,他们自发集资打造新舟,命名为“归忆号”,不为捕鱼,只为每年清明驶至外海,撒下蓝花瓣,祭奠那些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人。

西北说书人的孙子接过了鼓板,开讲第一回便是《忠烈传》。台下有人质疑:“这不是禁书吗?”少年一笑:“谁说的?我爹临终前一字一句背给我听的,他还说,爷爷烧掉的不是书,是恐惧。”

中原书院早已更名为“念庐”,学子入学第一课不是四书五经,而是闭目静坐,倾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有人听见母亲唤乳名,有人听见战火中的呐喊,还有人突然泪流满面,脱口而出一段陌生族谱:“……李氏十七代孙,讳承言,生于永宁三年冬……”

这些话语,原本该随风而逝。可如今,它们有了归处。

每座城池都出现了“无名堂”??一间简陋小屋,墙上挂满残破纸页、褪色画像、断裂玉符。人们走进去,写下自己忽然记起的事:某年某月某日,父亲深夜焚毁一卷家书;幼时祖母总在月下低声数着七个名字;甚至有官员跪地痛哭,说自己梦见了被自己亲手删改的奏折内容,上面赫然写着:“太子冤死,史阁篡诏。”

记忆,正在自我修复。

而在西域戈壁深处,沙丘再度裂开。那九根石柱重见天日,蓝光比十年前更加炽烈。女子立于中央,墨斗篷猎猎飞扬,玉符上的莲花火焰印记熊熊燃烧。

“第八印已成十年。”她低语,“心火不灭,昆仑当现。”

盲老者拄杖而立,白骨杖尖轻点地面,幽蓝纹路如血脉蔓延。“九柱归位,唯缺一声钟响。”他转向黑袍人,“你准备好了吗?”

那人缓缓抬头,疤痕依旧,眼神却已不同。他曾是史君阁最冷酷的删忆使,亲手焚毁千卷典籍,抹去万人姓名。可自从那一夜梦见姐姐临终握着他手说“别忘了我们”,他的灵魂便开始崩塌又重建。

他点头,摘下左腕缠绕十年的黑布。皮肉之下,竟嵌着一块晶莹剔透的忆语草根须,深入骨髓,与心跳同步搏动。

“我用十年赎罪。”他说,“现在,我要用余生唤醒。”

他走向第九根石柱,将手掌按在冰冷青铜之上。刹那间,整片戈壁震动,沙海翻涌,仿佛大地张口欲言。九道蓝光冲天而起,在高空交汇,凝成一朵巨大莲形光晕,缓缓旋转,宛如天地之眼睁开。

与此同时,南方某座荒废已久的驿站内,一名流浪画师正就着油灯作画。他画的是两个身影,一白一青,立于山顶。画到林知雪双眼时,笔尖顿住??那不是眼睛,而是整片星河。

他忽然停下,喃喃道:“我没见过他们……可我怎么画得这么熟?好像……我曾亲眼看着他们写下第一个字。”

窗外风雨骤至,一道闪电劈落,照亮墙上悬挂的一幅旧图??那是百年前《九州舆图》,本应早已失传。图中赫然标注一处小字:“乌龙山,古称昆仑南阙。”

雷声滚滚,九响钟鸣自西而来,响彻九州。

第一响,京城皇陵墓碑背面血字重现,且新增一行:“吾之后人若读此碑,请勿再信官方史录。”

第二响,史君阁各地分部藏书楼同时起火,但火焰呈蓝色,不烧纸张,只焚虚妄记载。一本本被篡改的史书在火中还原原本文字,字迹浮现如新生。

第三响,江南某村落祠堂半夜传出合族诵读声。上百男女老少跪拜祖先牌位,齐声背诵一段失传三百年的《陈氏家训》。村中长老老泪纵横:“这是我祖父临死前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啊!”

第四响,皇宫内院,当今圣上惊醒于梦中。他梦见自己身穿龙袍站在断头台上,台下百姓怒吼:“还我真相!”醒来后,他召来史官,下令重修前朝实录,并亲笔批注:“宁负帝王之尊,不负万民之忆。”

第五响,北境边关守将发现城墙砖缝中长出忆语草,叶片上浮现战死士卒名单。他当即下令全军默哀三日,并将名单刻于长城烽火台旁,题曰:“此身虽没,姓名长存。”

第六响,南海孤岛,一名渔民捞起一只锈蚀铜匣,打开后竟是半卷《海国志》,记载着海外诸族与中原往来的秘史。他不懂文字,却莫名流泪,仿佛听见无数voices在耳边低语:“我们曾存在。”

第七响,西南苗疆,古老祭坛自动开启。巫祝手持千年骨笛吹奏,曲调陌生却令全场老少齐声应和。事后考证,此乃唐代“南诏遗音”,早已被认为彻底失传。

第八响,中原某座废弃戏台,一群孩童玩耍时无意敲响一面破鼓。鼓声响起瞬间,空中浮现出一行行墨字,竟是宋代传奇剧本《双忠记》全文,逐字显现,持续整整一个时辰。

第九响,落在乌龙山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