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第一本《回声手记》出版。书中收录了三百位听者的真实笔记,没有修饰,没有升华,只有那些深夜里的低语、抽泣、沉默与顿悟。序言由陆钏亲笔撰写:
>“我们总以为治愈来自于答案。
>可很多时候,真正的疗愈,发生在问题终于被完整说出的那一刻。
>所以,请继续听下去。
>听那个结巴的孩子,听那个酗酒的父亲,听那个在朋友圈装幸福的女人。
>听,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而每一次倾听,都是对这个世界微小却坚决的抵抗??
>抵抗冷漠,抵抗遗忘,抵抗那种‘反正没人会在意’的绝望。”
新年除夕夜,全国五百个社区站点同步举办“守岁倾听”活动。陆钏选择留在北京最老的胡同片区,坐在一间临时改造的电话亭里,戴上耳机,接入随机分配线路。
第一个来电是个农民工,刚从工地下班,声音沙哑:“我三年没回家了,怕老婆离婚。今晚给她打电话,她说‘随便你’。我就想找个地方,说说这事。”
“你说。”陆钏轻声回应。
第二个是个高中生,躲在被窝里抽泣:“我考砸了,爸妈说我是废物。其实……我已经连续两周吃不下饭了。”
“我在听。”
第三个是位癌症晚期患者,用尽力气说话:“医生说我只剩三个月。我不怕死,就怕走之前,没人记得我爱过这个世界。”
“我记得。”陆钏声音哽咽,“我们都记得。”
午夜钟声敲响时,整座城市烟花绽放。电话亭玻璃上映出无数光影流转,像一场无声的狂欢。
最后一个来电,来自云南怒江。
是个孩子,怯生生地问:“叔叔,你说的话,山神真的能听见吗?”
陆钏望向窗外璀璨夜空,轻声回答:
“只要你说了,就一定有人听见。
哪怕那个人,还在路上。”
通话结束,他摘下耳机,静静坐着。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妹妹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她站在康复中心的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支小小的录音笔。她按下按钮,然后对着镜头,一字一顿地说:
>“哥,新年快乐。
>我想告诉你……
>我记得车祸那天的事。”
陆钏屏住呼吸。
“那天你说要带我去动物园。我穿了最喜欢的红裙子。路上我一直在问你,熊猫是不是真的只会吃竹子。你笑着说,等到了你就知道了……”
>“车子翻了以后,我很疼,但我最怕的是??你看不见我。”
>“我一直喊你,可你不动。我以为你死了。我就闭上眼睛,想着如果你醒来,看到我也闭着眼,会不会以为我在睡觉,就不会难过了……”
>“对不起,哥哥,我一直没告诉你,因为我怕……你会更疼。”
视频到这里戛然而止。
陆钏跪坐在电话亭角落,双手捂脸,肩膀剧烈颤抖。
十年了。
他终于听见了那场车祸里,唯一缺失的声音。
也是他最爱的人,藏了整整十年的爱。
窗外,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有风吹过,带着无数未曾说出的话,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