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草芥称王 > 第135章 痴念冰消月初求月票(第1页)

第135章 痴念冰消月初求月票(第1页)

“店家!店家!”粗哑的呼喊声撞在门板上。

李有才一把搡开搀扶他的家仆,那门板刚安好一半,只留了道不足两尺宽的缝。

他却不管不顾,肚子往门板上一抵,硬生生挤了进去,腰间的玉带扣刮得木棱“咯吱。。。

雪后初霁,山谷如洗。晨光穿过松林,洒在碑墙上,油灯余烬未熄,映出斑驳光影。阿启早早起身,披衣推门而出,脚踩在积雪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他走到林照那盏灯前,见烛火仍摇曳不灭,便轻轻添了一勺灯油。

院中已有志愿者清扫积雪,整理祭台残物。昨夜“归名祭”的痕迹尚未褪去??纸灰混着融雪铺在石阶上,像是历史与当下交织的底色。一名年轻女孩蹲在角落,正用毛笔将新发现的名字一笔一划刻进临时木牌。她抬头看见阿启,轻声道:“老师,我奶奶的名字找到了。”

阿启走近,只见木牌上写着:“苏秀兰,四十一岁,乡村医生,因私自接生并传播‘迷信药方’被批斗,拘押期间病逝。”他认得这个名字,出自贵州某县志边缘的一行小字,曾被标注为“已核实待录入”。

“她临终前还在给人看病。”女孩声音微颤,“村里老人说,她走的时候手上还攥着一把草药。没人敢收尸,是几个偷偷受过她恩惠的村民半夜抬出去埋的,连坟都没有立碑。”

阿启沉默片刻,点头道:“我们会给她补一盏灯。”

回到书房,沈兰已在等候。她手中捧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封面上印着“国际人权观察团初步评估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的三位专家已完成为期十天的实地考察,走访了传承馆、五处地方分会及两所参与“校园行”项目的中学。报告结论明确:《众声录》项目具备高度的历史真实性与社会价值,建议各国支持此类民间记忆工程,并呼吁中国政府尊重公民对历史知情权的基本权利。

“他们用了‘基本权利’这个词。”沈兰低声说,眼中泛起波光,“三十年前,谁敢想会有这一天?”

阿启摩挲着报告边缘,缓缓道:“这不是我们的胜利,是无数名字堆出来的路。每一个被找回的人,都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周念几乎是撞开房门冲进来,脸色苍白如纸,手里紧攥一张传真件。“出事了。”他说,声音干涩,“陈婉清……她在回国途中失踪了。”

阿启猛地站起:“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下午。她从昆明转机回槟城,航班正常起飞,但她没出现在目的地。马来西亚亲属报警后,调取机场监控发现,她在候机厅被两名穿制服但无标识的人员带离,之后再无踪迹。”

屋内一时寂静。窗外阳光正好,可三人却仿佛置身寒夜。

沈兰颤抖着问:“会不会是误抓?或者……审查?”

“不是。”周念摇头,“她离开前,把父亲日记的副本交给了我们,原件也做了三份加密备份。但她随身带了一份手抄本,说是‘想一路读着回家’。我怀疑……他们是冲着这个去的。”

阿启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位瘦弱老妇低头抚摸日记的模样。她说:“我想让他回家。”可如今,竟是她自己回不了家。

良久,他睁开眼,目光如铁:“发布声明。标题就用她最后一句话??《我想让他回家》。”

当天傍晚,《众声录》官网更新首页。黑色背景上只有一行白字,字体朴素,却重若千钧:

>**我想让他回家**

>陈婉清女士,七十二岁,马来西亚籍华人,于六月十七日下午在中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失去联系。她此行唯一目的,是归还其父陈文彬狱中遗稿,让一段被掩埋的真相重见天日。

>她做到了。

>然而,她自己却未能踏上归途。

>我们不知道她现在何处,是否安全。但我们知道??

>**一个敢于带回真相的人,不该被消失。**

>全球同步转发,附多语种翻译。请记住她的名字。

二十四小时内,这条声明被转发超过三百万人次。海外华人社群发起“点亮归途”行动,数百座城市街头出现手持蜡烛的静默游行。一位新加坡教师带领学生排成“HOME”字样,举牌写道:“她送别人回家,谁来送她?”

国内反应则更为复杂。部分高校BBS论坛悄然流传截图,配文“我们欠这些人一句谢谢”;也有匿名帖子警告:“别忘了你们吃的饭是谁给的。”但更多普通人选择沉默??那种深谙危险却又不愿背过身去的沉默。

七日后,一则匿名邮件发至《众声录》专用信箱。附件是一段模糊视频:昏暗房间内,陈婉清坐在铁椅上,头发凌乱,右手缠着渗血的绷带。她抬头直视镜头,一字一顿地说:

“我父亲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我不后悔交出它。如果你们看到这段影像,请继续做下去。不要停。”

视频戛然而止。IP地址经追踪显示来自西南某省公安系统内部网络节点,但很快断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