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阁

书迷阁>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嘴上全都是道德文章心里全是生意(第2页)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嘴上全都是道德文章心里全是生意(第2页)

对方愣住。原以为会迎来大军压境,或诏书责罚,却不料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个孩子,就这么站着。

林知微牵起小禾的手,向前一步:“这位是小禾,阿禾的孙女。她的奶奶,三十年前在铃下问:‘谁赋予你定义叛逆的权利?’今天,我带她来,是想告诉你们??信火从未忘记,每一次变革,都应从倾听开始。”

人群骚动。

一位满脸风霜的老兵走出队列,声音沙哑:“林先生,我们不是暴民。我们只是……不想变成没根的人。几十年军户,祖辈守边,一夜之间说改就改,田地归己,听起来是恩典,可我们不懂种地,不会经商,孩子上学要钱,老婆看病要钱……新学堂教算术、讲机械,可我们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你们说这是进步,可对我们来说,是失序。”

他说完,身后众人齐声附和。

林知微静静听着,直到声浪平息。她才开口:“你们说得对。改革不该让人失去归属感。但我也要问一句??若回到过去,你们真的愿意吗?回到那种一家三代不得脱籍、子女婚配由上官指定、病死荒野无人过问的日子?”

老兵低头不语。

“进步不该粗暴,”林知微语气柔和,“但倒退也不是答案。我们可以调整节奏,可以增设过渡期,可以让职业培训更贴近实际,可以允许部分家庭暂缓转籍。这些,我都答应你们带回明理阁商议。但请你们也答应我一件事??放下武器,让我们坐下来谈。用话语,而不是暴力,决定自己的未来。”

雨越下越大。

良久,老兵抬起头,眼中含泪:“我们……只是想被听见。”

“现在,你们已被听见。”林知微伸出手,“让我做你们的传声筒。”

七日后,林知微返程。她带回的不是胜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协议:设立“屯户转型协商委员会”,由退伍兵代表、地方官、信火学者三方共治;试点推行“双轨制户籍”,允许五年内自由选择保留军户身份或转入民籍;并拨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心理疏导与技能培训。

赵允熙接到奏报,沉默良久,提笔批曰:

>“治国如烹小鲜,火候最难。朕昔年急于求成,险些焦糊。今得此教训,方知变革之道,贵在耐心二字。

>准其所请,另加十万两银,专用于安抚民心。

>并诏:今后凡重大政策推行,须经三轮地方听证,方可施行。”

圣旨下达当日,信火山顶,铜铃忽而轻响一次。

短促,清晰,如一声叹息后的顿悟。

林知微站在铃下,仰头望着它,嘴角微扬:“你也在学着成长,是吗?”

小禾跑过来,拉着她的衣袖:“奶奶说,铃响一次,是为理解而鸣。”

林知微摸了摸她的头,没说话。她知道,真正的理解,从来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无数误解、冲突、痛苦之后,终于有人愿意停下脚步,试着去看对方眼中的世界。

春分将至,“反诘日”如期举行。

书院广场上,篝火熊熊燃烧,学生们依次登台,提出针对信火自身的问题。

“我们是否已形成新的思想霸权?”一名学生质问,“凡不合主流观点者,便被讥为‘守旧’‘愚昧’,这是否也是一种压迫?”

“信火强调批判精神,可我们批判朝廷时慷慨激昂,批判自己时却避重就轻,这种双重标准,难道不虚伪吗?”

“我们主张言论自由,却对某些历史人物一味贬斥,禁止为其辩护,这是否违背了多元叙事的原则?”

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火光映照下,每一张脸都显得格外严肃。

轮到小禾时,她走上高台,手中捧着那本涂鸦册。她翻开最后一页,朗声念道:

>“奶奶说,最可怕的不是谎言,而是所有人都相信同一个‘真相’。因为那意味着,别的声音已经消失了。”

台下寂静无声。

林知微坐在人群中,眼眶微热。她想起黄穗临终前的话:“信火不传知识,只传勇气。”此刻她终于明白,勇气不仅是反抗强权,更是敢于质疑自己所信仰的一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